【畢昇的活字印刷發明出來後,後代也對其一直在改進和傳承,其中當屬揚州對傳承的印刷術獨具特色。

元代的王禎結合畢昇的活字印刷,招募工匠製作了將近3萬多個木活字,最終用木活字將他修撰的縣誌進行試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印刷出來100部。

縣誌啊,有過當官經驗的都明白那是多麼繁瑣沉重的內容,若是換做人手工來抄,一個月的時間能整理出來一部都是吃苦耐勞。

王禎創製的木活字,被他全部編入了他創造的一部《農書》當中,王禎在活字印刷當中還有一個成就,就是發明的轉輪排字盤。

幾萬個木塊要取字的時候工匠並不方便,畢竟一般來說也不會有什麼讀書人專門來幹這個活兒。

王禎用輕質木材做成一個大輪盤,尺寸還不小,直徑約7尺,輪軸高3尺。

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裏。

以字就人,按韻取字。

瞧著簡單,可偏偏就這樣簡單的東西還是人家發明出來的,也是因為他熟悉工作流程,否則想破腦袋也體諒不了這個過程的為難。

別的不說,這個活兒還真是得讀了點書的才能幹,最起碼還得把日常所用的字全部認熟,純粹的工匠還真幹不了這個活兒。】

可不是嘛,我們又不認識那麼多字。

這是不少工匠心裏的想法,他們瞧著天幕展現出來的大概模樣,心裏頭想著該如何複刻。

唉,看到這些東西還真是心有點癢癢,做了一輩子的木匠工匠,難得有點想要做出來的東西,而不是為了謀生。

其他皇帝聽到的:嗯這裏還得安排讀書人去幹活。

至於誰覺得有辱斯文?

嗯…朝廷雖然缺人,但也沒缺到少個能認字的在,有活兒幹就行了。

【到了明代,使用的木活字就比較多了,像是《唐詩類苑》、《世廟識餘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印本。

明後麵就是清嘛,木活字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乾隆,大名鼎鼎的印章狂魔啊,在位期間印刷的《英武殿聚珍版叢書》一書,光是棗木木活字就準備了25.35萬個。

從數量上就能知曉其中的推行力度。

等到了後期,清代磁版印刷術創造者徐誌定製成了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但這裏還可以說是采用畢昇的做法工藝,隻不過原材料換了。

清代畫家翟金生在讀沈括的《夢溪筆談》時,腦袋瓜子一轉,想著能不能用泥活字印書。

接下來的30年,他做了泥活字10萬多個,印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翟金生又印了許多書。

其實瞧一瞧,後麵這些讀書人其實也不是一輩子都在讀書,想著做官,靈光一現的內容堅持了這麼多年,說明也不是真就覺得這些奇巧淫技就上不得台麵,私底下一個個還是挺喜歡的嘛。

泥活字出現了,還有人想著用銅活字,這個在清朝還真是發展鼎盛啊,說說最大的一個工程吧,當時的《古今圖書集成》印刷了數萬卷,估計用銅活字達100萬至200萬個。

後麵這些都是用萬作為單位,不過也是各方麵技術都發展起來了,不然哪裏能用銅來做這些玩意啊。】

比較窮且技術落後的朝代:有被紮心到。

還是別想著一步登天吧,本來還以為能照抄,但現在看來,哪怕是有更好的技術都沒法用。

天幕說的話紮心卻是有道理,他們不可能用到什麼銅來印活字,還是老老實實的用木塊和泥巴吧,已經很不錯了。

但最重要的問題是,他們得先把好用的紙弄出來。

百姓倒是沒思考那麼多,他們也沒那個財力和勢力弄這些,頂多是幻想著過個幾載,朝廷弄出來能給他們買一買成品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