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的應用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最早被應用到司南當中。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
吸鐵性很容易被發現,但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容易被察覺,一般的磁石磁力小、摩擦力大,無法自由旋轉到兩極。】
???
大多數人聽得腦袋發昏,為什麼從這裏開始有種每個字都認識,但聽不懂的感覺呢?
一群學渣:好熟悉的昏昏欲睡的感覺,和老夫子上課一模一樣的效果。
隻有少數有所研究的人如獲至寶,也不管現在是否方便,奮筆疾書。
【司南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指南針,像是一把湯勺,圓底放置在平滑的地盤上就能自由旋轉,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自然的指向南方。
不得不說,能夠第一個倒騰出來這個東西的人,腦子裏的想法是很天馬行空啊。
瞧著司南的造型好像很簡單,可當時的人能處理的磁石硬度有限,太硬的磁石沒辦法加工,還得不斷調整勺的重心位置,當時可沒有所謂重心的說法,都是靠著日常觀察和經驗所得。
俗稱——感覺。
就和咱們做菜的少許差不多,全屏頓悟和經驗。
四周刻有幹支四維,合成24向,起碼我現在都還不太懂老祖宗的這些東西。】
百姓:聽不懂,但聽著就很厲害的樣子,甚至覺得需要在這會兒鼓舞驚歎捧捧場。
皇帝:不知道這個活兒該叫工匠還是司天監的人去幹啊?這些以往的閑散部門現在用起來真的人不夠啊。
各朝各代天象觀測部門員工:來活了。
工部\/墨家:做不完根本做不完。
【司南的出現確實很震撼,但畢竟是‘老古董’級別的產物,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自然有很多缺陷。
天然磁體並不是那麼好找到,打磨的時候很容易因為過程中各種工藝失磁,司南的磁性並不強,就意味著和地盤接觸必須足夠光滑,不然它還是動不起來。
再就是,大家也能看到司南的圖片,這玩意確實不太好隨身攜帶。
出遠門或是打仗的話,這個東西並不方便攜。】
打仗被點名迷路的武將:確實,看著挺大一坨,但聽著可是得精細的護著,打仗的時候誰能管得了這個啊。
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快點說說後麵能指方向的東西啊,現在陛下看他們的眼神那是越來越不對勁。
恐怕下一次用兵都得把他們排除在外,迷路這個事情真的很不確定,可武將不能出門打仗那還有什麼意義?
升官發財又不會在家裏等著你。
【既然司南不好用,那肯定得改進呀,後來就出現了指南魚、指南龜。
還得說一個事啊,還是咱們始皇大大的,感覺他今天被提到的很多且紮心啊,就是那個傳聞騙了他出海的徐福啊,別的不說,他可以稱得上航海中的先驅人物啊。
老祖宗們對大海有著探索的欲望,但這件事確實困難,還不是因為造船技術,畢竟我們祖上那確實是闊綽啊,各個方麵的,還是方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