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都是什麼地方啊?

雖然說不認識,但瞧著離他們中原也太遠了。

皇帝和武將則是眼饞,但心裏明白他們不可能如此做,朝廷要抽調如此壯丁投入到戰爭當中,那基本上是放棄本土的安定了。

隻能眼饞看一看。

當然也有許多冒險心旺盛的人見到這份路線,立刻蠢蠢欲動:好想去。

【在《波蘭史》一書中記載了蒙古打仗時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

人家的火藥學家也是運氣加大膽,當時就躲在兩軍交戰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拋開國家立場,人家那是在這種環境下,還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

我都得說一句一心為國啊。

根據波蘭的描繪,蒙古人的火器從木筒中成束的發射出來,木筒上還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為中國噴火龍。

呃……我還以為蒙古人軍隊刻的會是鷹,沒想到居然也是龍,不愧是咱們一致的審美啊。】

眾人點頭,龍確實就是最厲害的,他們都喜歡。

就是這西方人取名字怎麼怪直白的,而且這成吉思汗帶著的蒙古軍隊怎麼越走越遠呢?

之前他們看到的遠遠不是結束,走這麼遠能跟得上補給嗎?

還是說邊打邊補給?

【成吉思汗的腳步沒有停下,後來蒙古軍隊又和伊拉克、敘利亞交上手,火器也被投入戰爭中使用,當時的戰鬥方士,人和兵械近戰相鬥還是占據主力,畢竟之前講過火藥的嬌氣。

但無論是近戰還是遠戰,火器的威力絕對是一騎絕塵,別人吃虧了自然就會開始努力追趕、學習。

當時阿拉伯人對我國的稱呼是契丹,他們的兵書有寫學會了兩種武器,分別是契丹火槍和契丹火炮,近戰遠戰各一樣,發展挺均衡。】

百姓:生氣……好生氣……那是我們的東西……

皇帝:該死的,又是熟悉的被偷家的感覺,更該死的是後麵的朝代還被人反超了。

【蒙古大軍帶著火藥還有騎兵席卷東歐大陸,人家可不迫切的想要發展研究火藥,隻是當時阿拉伯人最缺乏硝石的提煉技術,想要通過貿易進口,但蒙古又不是真的傻,也不會給他們時間。

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本意是為了蒙古軍隊在歐洲駐紮過程中提供火藥,但不可避免的,被歐洲人偷學火藥提供了方便。

其實人家阿拉伯人也不廢,先一步學會火器火藥的製造,在攻打其它歐洲國家時可是大殺四方。

蒙古刺激了阿拉伯人,阿拉伯人通過戰爭又刺激了其它歐洲國家,這就是使得火藥一步步的傳播出去。】

這叫人沒法說出來什麼責怪的話,人家蒙古都打到那裏了。

說到底還是被人超了。

趙家皇帝:你們剛剛可不是這麼說的。

【接下來就是歐洲對火器的瘋狂研究期了。

1326年英國人製造了鐵火瓶;

1345年法國人製造了鐵炮;

1357年,英國製造了名叫“提拉爾的火器的武器;

……

在近代科學興起後,都不能用超車來形容,而是把我們遠遠的甩到了後麵,機關槍、迫擊炮燈武器直接轟開了咱們的國門,穿透了咱們的人民。】

林書挑選了一些電視劇裏麵交戰的場麵,綿綿不絕的轟隆聲下塵土飛揚,是一個又一個倒下來的身體。

哪怕前麵隱約被天幕透露過,可看著不知道什麼東西就炸飛一群人,看不見武器就倒下去的場麵,百姓還是忍不住害怕。

他們見識到火器的厲害,還是在自己人身上,害怕又憤怒。

帝王和大臣們都嚴肅著臉,這就是天幕所說屈辱了嗎?

之前他們還不理解為何會如此,可真實看到交戰,已然明白。

拿著長刀長槍去對抗恍若神器的火器,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憤怒而又沉默,心裏隻有一個想法:火器得搞,。

一定要把這件事放到太廟裏去,不管後麵的皇帝願不願意,除非一把火把太廟燒了。

反正不是他們家的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