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皇帝開始統一長城修建,長城正好將內外劃分為農耕和遊牧文化兩大係統。
長城的分布實在是太過玄妙,當時修建的時候老祖們可能都沒想到它的地理位置奇妙,正好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理區劃複種區的北界附近。
長城以南甘肅青海以東的自然條件都符合農耕的要求,可以實行複種,也就是一年能夠收獲一季以上的作物,在這一邊定居農業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辟土殖穀為農,中原人亥有個稱呼——粒食之民。
當然,農業不可能是單純的種穀子,一般都是多作物、多品種搭配,種穀必雜五種。
而在長城以北氣候幹燥寒冷,沙漠草原交相分布,農耕條件天然不足,但卻是天然的牧場。
反正各朝各代對於遊牧民族都沒有徹底打服過,基本上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漢武帝有衛青霍去病,但兩個人一走又變成挨打的狀態;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時不時的拿周圍異族刷經驗,可到晉又有了五胡亂華。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半遊牧民族相繼代興,就像是咱們中原王朝迭代一般,不會消失。】
從俯視的角度看向蜿蜒的長城,再看著天幕展現出來的兩處風景,他們恍惚回憶起修建長城的初始,還真沒有考慮過什麼農耕經濟啥的,就是抵抗胡人而已。
而且,不知道為何,看到長城總有種恍如隔世的感慨。
他們與後世隔著幾百上千年的曆史,可在後世眼裏,到底是留下來了確實的痕跡,不是什麼冷冰冰的文字,也不是什麼叫人沒眼看的陵墓。
【遊牧民族擁有龐大的畜群,茫茫草原上逐水而居,食畜肉,飲湩(zhǒng)酪、衣皮革、被氈裘、住穹(qióng)廬。
顯然,牲畜就是他們的生產資料,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因為要喂養牛羊,所以注定了等吃完這片草地就得尋找下一片,畢竟草長出來可是要時間,這種情況能穩定才是奇跡。
中原講究精耕細作,遊牧則是講究遂其天性,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因為他們對騎乘十分注重。
中原想要對付就得往騎兵上下功夫,偏偏人家還是從記事起就在馬背上,中原的馬都精貴得不行。】
這話算是說到武將得心裏去了,倒不是說就怕了胡人,但冷兵器時代,騎兵和步兵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他們打仗,買馬不要錢啊?訓練不要錢啊?
馬匹得報廢率還特別高,哪怕是有所謂得馬具,還真不可能給所有馬都裝備上。
想要養一支真正得騎兵,沒有其它的,就是出錢。
騎兵對騎兵,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但農牧區分對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比如在新石器時代,有的是農牧采獵集合。
可等活動在甘肅青海的遊牧民族強大起來,也就是西戎,逐步向中原逼近,迫使周王室遷都,還叫咱們始皇大大家祖先立功發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