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西戎剛開始和周交戰都是步戰,說明當時他們雖然養羊,還不會騎馬。
到了戰國,黃河流域大規模的開發,進入到中原的遊牧百姓慢慢的融合,然後北方開始興起名為‘胡’的部落,到後來威脅起中原的政權。
也是到這個時候,遊牧和農耕兩種模式才在地區上明顯的分隔開來,等到始皇帝修長城,標誌著這一格局被固定下來。】
一群人聽得認真,往日他們哪裏回去注意這些發家史,周平王遷都讀書的自然知曉,可從來沒想到還能用來分析胡人的起家。
始皇帝聽到自家老祖宗的事跡,想起自家發家史。
【雖然把長城看作是兩種模式的分界線,但具體情況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當然啊,長城待在那不可能還前進後退,是雙方政權博弈的結果。
戰國秦漢是農區向牧區擴展的重要階段,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基本都在中原政權手裏,加上那會兒的胡人四散著,並沒有出現一個像是秦始皇那樣的人物統一。
東漢末年以來,各路諸侯雖然說打異族沒有壓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匈奴、羌、氐、羯、鮮卑等民族都紛紛南下,形成了牧進農退的局麵。
北魏政權時還算好,當時的鮮卑主動實行漢化,儼然以農耕文明的保衛者自居。
後麵的晉大家也不陌生,腦子打抽了的一群蠢貨被迫衣冠南渡,差點被人家殺到滅族。】
“蠢貨”
一提起這個,許多人又想起來造成這一切的始祖。
曹操本來聽到自家做得不錯還得保持內斂,不能叫自己的自得展現出來,畢竟他現在還是大漢的忠臣。
隻不過後麵又聽到摘他家桃子的晉,臉一下子冷下去。
黑胖黑胖的臉叫人不敢多看,不偉岸的身體爆發出強大的氣勢。
【到了隋唐,中原的國力算是緩過來了,又稱為農進牧退的局麵。
說到底,農區牧區都和當時的國立有關,誰手段硬自然哪種文明就占據上風。
中間許多上位者都對遊牧做過拉攏、殲滅的對策,可惜全部失敗了。
人家哪怕是一時被打退,也還是能等到中原政權衰弱卷土重來狠狠咬上一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民族大融合說著就五個字,可做起來真不是什麼易事。
就算是建國以後,國家對待少數民族那也是經過許多年的安撫,還有花錢。
古代自家治理下都做不到吃飽穿暖,還花費大量的錢財去安撫拉攏異族,這個操作顯然是行不通的,那會兒的異族是狼,結果可能就是重蹈大宋的覆轍。
李世民歎了口氣,可不是嘛,他這邊還有的打呢,現在還抽不出兵力打。
而且一旦打仗,很多本來可以做的事情就得放一放,究其原因是國庫跟不上。
算起來,也就是生產力跟不上國家發展的步子,自然是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