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才出現新的局麵,尤其是滿清入關以後,結束了農區和牧區長期對立的局麵,加上人口激增,耕地吃緊,傳統牧區逐漸成為開墾的首要選擇。
反反複複,王朝迭代,但總的發展來說,都是農區不斷向牧區伸展。
農區和牧區文化雖然長久以來都形成對峙的形勢,可並不代表雙方真就是你死我活,兩種文化在經濟上算得上相互依存。
雖然咱們老祖宗種地也不是就能滿足吃喝,但相比起牧區,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更大,養的牛羊就能向著中原輸送,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則是需要向中原進貨。
講道理啊,進貨自然得出錢,但遊牧民族大多數都是采取直接劫掠的方式,有的朝代那都是形成固定的劫掠時間,也不知道是不是明白反正有中原這個血包,還是草原環境實在不穩定,胡人南下太煩人。】
哪裏隻是煩人啊,誰家都不富裕,胡人劫掠可不是單純的搶東西,大家也不是真就任別人搶,哪次不是死傷無數啊。
經年累月,都是世仇了,仇恨疊加,手段越發狠辣,簡直是無解。
至於強大點的政權采取懷柔政策,可一旦當權者換個差勁,甚至是稍微平庸一點的,都鎮不住胡人。
糖衣炮彈是無法長久糊弄人的,隻會養大人的野心。
【無論是哪個朝代,總會出現一些互市,區別不過是合法或是不合法而已。
沒有官方牽頭民間私底下也會做,利益太大,足夠叫人頂著腦袋冒險。
自古以來,胡人對於中原的產品都有很大的興趣和熱情,他們真就是畜牧發達,其它方麵的發展很粗糙,覬覦中原也是這個因素。】
咳……提到這個問題,朝堂之上一下子陷入沉默。
官方的自然可以說是互市,非官方不就是走私嘛。
這玩意就像是天幕所說屢禁不止,巨大的利益麵前,命可以先拋到腦後。
【而在農區內部也劃分出不同的農業類型,說句得意的話,誰叫咱們家大業大,疆域遼闊就涵括的地理形貌就豐富,形成的農區類型自然也多了。
嗯…簡單來說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秦嶺淮河作為分界線,又能劃分為北方的旱農區和南方的澤農區。
因為自然條件的差異,開發進程不同,農業體係的差別還是很大。】
這個他們都能明白,畢竟古代也存在‘地域歧視’,隻不過第一次知道居然是以秦嶺淮河作為明確的分界線。
【南北雙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點。
北方的降水量集中於秋夏,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但也是因為降雨量的集中,加上降水受到季風的影響,黃河等水域稍不容易就泛濫,冬春苦旱、夏秋患澇,威脅也是極大。
至於南方,長江中下遊地區及其南境,雨量充沛,河湖密布,水源充足,資源豐富。
說優點都長一點,但人家還是受到季風影響,自然災害並沒有跳過這裏。
而且因為沒有像是北方開闊廣袤的平原,山地丘陵的開發難度大。】
瞧著天幕上麵花花綠綠標注的東西,百姓連字都認不全就是看個熱鬧,尤其是看到旋轉的風從海邊吹過來還能影響到他們種地的降雨,可覺得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