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可是連海都沒見過。
【進入戰國時期以後,北方的農業開發逐漸將南方甩開,尤其是秦漢時期,江南哪裏有後世的繁華啊,那叫一個地廣人稀。
流放什麼的都往南邊扔,從這就能看出南方當時經濟發展的落後。
上麵的情況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改變,當時說是群雄並起,打仗那也是真的打死了不少人。
不過東漢末年處於一個很特殊的階段,天氣巨變,東漢末年的災害可謂是個個不落,不打仗也活不下去。
許多人遷到之前畏懼不屑的南方,來都來了自然得繼續活下去,環境再不適合種地也得擼起袖子幹活啊。
就這樣,南方的農業和經濟都開始起飛。】
東漢末年,一提到這四個字劉徹就心裏不舒服。
不過也能想得通,他這會兒還沒開始騰飛了,就聽到滅亡,心裏能舒服才奇怪。
江南的人瞧著現在的生活,突然生出一股自豪來,現在的江南可是一騎絕塵,就連江南出來的才子都比人心高氣傲。
當然不是說全部。
【隋朝和唐初北方經濟都有發展,和當初關隴集團等勢力有關,可是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遭受到嚴重破壞。
之後蒙古和女真的進入,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殘黃河流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中唐以後,江南所產糧食和提供的賦稅,已成為唐帝國財政命脈所寄。
經濟重心已然從黃河流域開始轉移。
宋朝則是這個局麵的鞏固者,加上宋朝從建國起就一直被異族威脅,後麵更是一路向著南邊跑,長時間都能說是南北兩個政權,北方就更別說奮進趕上南方了。
等到了元朝,為了從江南獲取大量糧食和物資,修建了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這也標誌著經濟重心的徹底轉移。
到了明代,因為前麵幾代人的強勢,把國都都擺在了北邊,才扭轉了黃河流域農業的下降趨勢,再度成為糧食高產區。
可總的局麵來說,北方經濟落後於南方並沒有得到扭轉。】
【南北自然條件決定了黃河流域的農作物都是耐旱的黍稷開始,灌溉農業起步晚,這也是為什麼會被叫做旱農業。
南方地區後來種植水稻,灌溉係統的發展那也是飛速,畢竟買地的時候水田價格都得貴一些,可不就是因為地裏的祖宗吃水嘛。】
“確實,不過能買上等的水田就不會別的。”
“我們家什麼時候能買幾畝地啊?”
說到買地,老百姓一個個可就來勁了。
這年頭,起房子和買地都是大事,平常人家都是佃農,能夠有自己的幾畝地打理已經很不錯了,都不敢奢望能像村裏的地主那般躺著收租。
再一次被提到的關隴集團:天幕你倒是別光說咱們這邊轉移,也順帶說說有什麼解決的好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