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4)(1 / 2)

【我們國家氣候土地多樣性,自然能夠提供足夠的生長機會,可以說是海納百川、品類繁富。

古代糧食有百穀和五穀的稱呼,隻不過經過多年的種植,經驗所得,逐步淘汰產量較低的作物,優勝劣汰,從百穀到五穀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

五穀也並不是固定的說法,但基本上就是在黍、稷、稻、麥、菽、麻六種作物裏麵進行排列,缺了啥不過是因為地區和時期的差異,咱們種地說到底還是看天吃飯。】

說起這個百姓就來興趣了,他們能折騰種在地裏的玩意其實並不多,老老實實種那麼兩三樣都是好的。

試錯風險太大,沒有成本去嚐試。

本來種點東西就填不飽肚子,哪有時間去搗騰新玩意啊。

【粟黍和水稻可以說是咱們國家糧食中的元老,也是最為重要的兩種糧食作物。

兩者的命運也不相同,粟黍始盛終衰,水稻則步步高升。

粟黍經常被種植在同一片區域,聽說粟的野生祖先是狗尾草,也被叫做莠(yǒu),黍的野生祖先就是野黍,被稱為稂(láng),都廣泛的分布在黃河流域。

唉,還真別說,野生祖先這個詞……怪有趣的。】

聽的人無語,他們並不覺得這個詞有趣,反而叫人容易想歪。

而且,他們同樣疑惑,為什麼叫做野生祖先啊?難道查不到祖先?

那不叫也沒啥啊,不過是作物,沒必要追根求源到野生祖先上麵。

就像是人,要是追溯不到久遠的族譜,那就隨機應變一點嘛,沒必要給自己安個野生祖宗出來。

【粟黍的共同特性便是抗旱、生長期短、耐高溫,對黃河流域的自然黃靜有著天然的適應性。

人家能夠成為最重要的農作物可不是偶然,自然選擇的基礎上再加上人工選擇。

黍俗稱黃米,它的耐旱性更強,可以和雜草競爭,所以很適合作為開墾荒地的先鋒作物,同時又是釀酒的好原料。

所以哪怕它的口感和粟相比較差,產量也不如,但還是占據著很大的種植比例。

粟則被稱為穀子或小米,它的外殼堅硬,天然就能防蟲防潮,儲存時間自然更長,糧窖成為粟作文化的特征之一。

咱們考古的時候,就屬粟被發現的最多。

很長時間內,粟的種植地位都不容動搖,一直到中唐,小麥、水稻開始展現出自己的魅力,高粱、玉米也逐漸推廣,咱們老將粟降級為次要作物。

不過並不是不種了啊,一直到現在,粟都是北方重要雜糧。】

“雜糧?以後的主糧除了水稻還有什麼啊?”水稻他們知曉,可那玩意按照天幕的介紹下,顯然是喜歡有水的環境,他們北方不太適合啊。

“你著急什麼啊?肯定有適合我們這種的糧食啊,天幕肯定會說的,南方有水稻,咱們也不會差的。”

百姓說得倒是很自信,不過也是,都是要吃飯的,肯定不會叫差距太大。

【水稻大家也都知道了,前麵就提到過,適合在南方種植,隻不過很長時間內中原的經濟重心都在北方,南方開墾力度不大,水稻很長時間內都屬於蒙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