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2)(1 / 2)

【土地是農作物立身之本,可生長過程嘛,就像是人也得細心的嗬護,天時便是嚴重左右作物生死的一道關鍵。

農業本身就是人調控自然的過程,自然一切的生長都不能擺脫天時的影響,因此農業具有一個無法擺脫的特點——季節性。

雖然我們現在有反季蔬菜、反季水果,但老祖宗們還是現實點吧。】

反季?

就算是皇族世家,也隻能看老天吃飯,頂多是天底下最好的東西快馬加鞭的送到他們嘴裏,可路上的損耗和不新鮮還真不是有錢有權就能平複掉的。

【農業的天時主要指氣候,主要降水量、日照、濕度、溫度、氣流五種因素互相配合。

農業基本上都是順應天時,人為無法幹預隻能趨利避害,凡農之道,候之為寶。

天時無法改變但可以掌握規律,曆代統治者對製曆授時都極為重視,哪怕是吵得扯頭花,恨不得把對方弄死的諸子百家,在農時這方麵也是難得的統一,原則就是不違農時、勿失農時、使民以時。

我們現在不說天氣預報,還有溫度計、濕度計、風向儀這些單項的精度儀器,那麼老祖宗們是如何確定農時呢?】

看了幾個怪模怪樣的東西,看不懂。

被覬覦寄予厚望的司天台:“……”

他們也不懂啊,就那麼幾個東西,看的人兩眼一黑。

不得不說,天幕說的很叫他們感興趣,要是有時間能好好觀摩,上上手那就更好啦。

【沒有精密的儀器,但老祖宗們的智慧有。

他們主要是從物候來判斷,草木枯榮、鳥獸出沒、冰雪消凝就是農時的指示器,甚至有過用物候曆的時期。

物候指導農時,優點自然是最符合當地,這裏麵也有個限定詞當地。

咱們國家地域遼闊,換個地方氣候不說完全不同,但想要用同一套標準還是有難度,要不有因地製宜的說法呢。

這法子作為一地指導還能有作用,可天下這麼大的地盤,還是得想別的辦法。

欸嘿,老祖宗們一抬頭,看到漫天的星星,自來對天空的向往就存在,看得多了,有人發現天象居然和氣候的季節變遷扯上關係。

不過,我們國家傳統曆法的成熟形態還是陰陽合曆,前麵的兩種就跟變身前的兩個重要轉折階段一般】

曆法自然是重要的,不然也不會那麼多年都沒有取締天象曆法的部門,隻不過每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而已。

正在編撰新曆法的人都嚴陣以待,雖然都希望能夠有這個功勞,但如果能借天幕之口知曉更為先進的曆法,他們也不會失望。

曆法關係著農桑政事,輕重緩急還是分得清的。

【陰陽合曆便是以月亮圓缺作為一個周期,也就是一個月,優點是能準確記時,缺點嘛,自然是難以反應季節。

需要幾個確切的時間點來反應季節變化,接著便是二十四節氣的誕生。

兩漢的《淮南子》一書中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和順序,其實就已經和現在的差不多。

其實二十四節氣出來後,老祖宗們還整了一個七十二候出來,每一節氣分三候,什麼桃始花、蚯蚓出,都是些我們都不熟悉的東西,不得不說,老祖宗們還挺會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