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們國家的農業一般就是用精耕細作來形容,但這是一直到晚清才出現的說法,之前隻有‘深耕疾耰(yōu)’、‘深耕熟耘’等提法。
精耕細作、天人相參是我們後人總結的老祖宗小農經濟,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們可以淺淺的來聊一下。】
大儒努力回顧,對於這些出處還真不熟悉,他們研究涉及的內容不會以農為重點,還是得各方各麵的書都看看。
【農業自然是和土地利用有關,土地也是關係著整個王朝的更替,基本上後期民反都和土地兼並有關。
造反的頭領要是能喊出分土地的口號,百姓就能叫你看看什麼叫做庶民的力量。
哎呀,我這是不是有點唯恐天下不亂啊?】
眾人無語,你幸災樂禍的口氣隻能聽到躍躍欲試,平白給他們增加許多困擾,還得防範有心之人真拿這個蠱惑人心。
太平點的時代還好,搖搖欲墜的末世君王可就真是被氣得咬牙,就是故意和他們作對。
林書並不覺得,隻要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她覺得無所謂,因為不是她家的江山。
再說啦,真以為這一點好做啊。
分土地,分誰的土地?
人家豪強貴族難道就願意拱手讓出來嗎?
有幾個能有這種魄力和能力?
分豪強貴族的地也得自己有那個手腕,不然先得把自己折進去。
【人口一直都在增加,雖然每次亂世都會叫人口銳減,但一旦平穩下來人口就蹭蹭蹭往上漲,迫使田地一直都需要開墾,並且創造了特殊的田地形式,比如說圩田、塗田、梯田。
很多農學大家都是提倡‘多種不如狹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單產來提高總產。
畢竟田地的肥力也是有限的,一年種個兩三次肯定是會將田地自身的肥力耗費掉,養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唉,可不是嘛,四五年前我家的地就長出來的莊稼可比現在多,我還以為是種子留的不好。”
“但要是不多種多收,哪裏能養得起一家老小啊。”
也是,這種模式對謀求活著的百姓來說太珍貴,他們得先活著才能去聽什麼保護田地、保護環境的話。
【原始農業又可以稱作到刀耕農業,在山地將樹木砍倒後不經過翻土直接播種,這種土地就本身一次就廢;
再後來一些農具的發現和出現,知曉了耕種的淺白知識,依舊砍伐樹木後種地,這會兒就不再是一次性,而是用到肥力殆盡才拋荒。
因為不用一年換一次地方,所以生活從遷徙不定變為相對定居,種植業自然也會跟著發展,采獵變為輔助手段。】
“以前種地居然這麼粗糙?”百姓驚奇的很,他們現在哪裏見過如此簡單種地的手法啊。
但還沒等生起什麼優越的心思,就有人率先道:“唉,人家起碼還能隨便開荒,我們……”
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