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5)(1 / 2)

【萬物相生相克,除了育種之外,老祖宗們還利用作物之間的習性來提高產量,都可以說是無所不為了。

《氾勝之書》曾經推薦在在秋天除麥後把土壅在麥根上,這其實起到抑製小麥的生長,因為老祖宗們已經發現,如果冬小麥在過冬前生長過旺盛的話,等到返青後會被影響,因此也有了麥無兩旺的說法。

還有《齊民要術》中記載,會用工具敲擊棗樹樹幹,叫樹幹局部受傷阻止營養往西啊輸送,從而提高產量,這就是有名的嫁棗法。

農桑衣食撮要》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是根部除去主根,促使新根茁壯生長,達到結果肥大的目標。】

“不知道天幕能不能給我們這些農書啊?”雖然覺得是奢望,但還是忍不住發出想要的感歎。

能找到的還好,可有些朝代生在前麵就很是無奈,一塊肥肉吊在麵前卻是隻能聞聞味道,怎麼能不叫人心癢難耐呢?

農家:你們這麼看著我們幹什麼?以前都說我們是泥腿子,能種地就不錯了,有些連字都不認識,以為我們不想出書嗎?

一個個那都是腰杆子硬起來了,互相瞪眼起來都不帶退縮的。

都是打工的,誰比誰高貴,反正現在的形勢就是哪家都要用,可不得先把氣勢燥起來嘛。

【這種方式其實又可以說是主動製造損傷,作物裏麵有,畜禽當中也不會落下,最出名的就是叫人聞風喪膽的閹割技術啦。

其實不單單是豬,很多畜禽都經曆過這一遭,摘去的畜禽性格會變得溫順,畢竟沒有了世俗的欲望,一眼望到頭的人生啊。

留種的自然就是優秀的那一批,留下來配種達到優生的目的。】

一群人麵露自得,第一次或許會畏懼,第二次或許會不習慣,但聽得多了他們無所畏懼,反正又不是想要進宮,沒誰會變態的閹割他們。

隻不過,太過於感同身受就是叫他們對畜禽都有種淡淡的同情,不過並不影響他們下刀子的速度。

左右都是一個死字,不如創造點價值吧。

【大自然的生態並不是完全敵對的,大家相互製約相互依存,在種地的時候也可以巧妙的運用這點特質。

輪作倒茬、間套混作就是利用這一點的優秀作業,在大豆地不要間作大麻,大麻地可以間作蕪菁,槐樹籽和大麻籽混播,桑樹下種苧麻……

這些都是老祖宗多年種植下來得出的結論,其實很好奇啊,當時為什麼會想到會糧種作物間種,畢竟大家好像沒有這個閑心和實驗的思想。

可要說無意間發現,那麼發現的東西又有些太多了,有點可惜這些內容都隻是淺略的提及,沒有深入背後的因由,查都查不到,叫人很可惜啊,不能滿足好奇心。】

這一點也無可奈何,古代出書又不講究水字數,向來精簡,造成許多內容存在爭議,歧義叫後世誤會。

別說天幕不知道,哪怕是他們當代都不明白,買到書也沒翻到原由。

不過,這些東西還能混合種啊,家裏的地可以試試。

不大規模的種,但種在小菜園沒關係的嘛。

【畜禽也能加入到這個過程裏麵來,養魚的時候會優先草魚鰱魚等魚混養,古人的說法是草魚吃草,鰱魚吃草魚的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