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4)(1 / 2)

【除了在灌溉、施肥、耕作方麵下功夫,針對低產田還創造性的發明了一些高產耕作法。

第一個是漢武帝時期趙過推行的代田法。

咱們劉豬豬打仗打出了武帝的威名,但同時也把自家積攢的家底掏空得差不多了,晚年自然還是得休養生息,趙過就是這時候被重用的。】

劉徹為了那個叫人心梗的稱呼梗了一下,然後就是高興,趙過趙過,別等以後啊,好東西現在就可以用起來啊。

桑弘羊也是同樣的想法,好不容易聽到個能往回弄錢的人了。

提高產量那也是弄錢啊,養人先不說錢不錢,得有糧食啊,說句不好聽的,真到了去搶的地步,光搶錢也沒用。

咳咳,隻能說能和劉徹共事,性格多多少少都是有所共通之處的。

【趙過推出的代田法也是參考損益畎畝古法,把六尺寬的溝開墾成三溝三壟,種子種在溝裏,出苗後漸至壟平,目的就是為了抗旱防風。

再加上漢朝時農具的發展,利用耦犁作壟、耬車條播,做到用力少而得穀多。

更為重要得是,壟和溝連連輪換,顯然是要叫土地得到休息。

趙過更為難得的是他哪怕是他自己提出來的政策,也沒有立刻全國推行,而是在長安的關中地區以及西北邊郡屯田試驗後,確認能夠達到增產才推行到百姓中去。

和一些頭腦發熱沒有經過任何檢驗便推行下去的政策全然不同,起碼流程和結果都十分正確。】

“呀,這位趙大人可真是個好官啊。”

百姓最能理解這句話,往日官府要推行什麼政策,要收什麼稅哪裏給過他們適應的時間啊。

種地就是他們的全部,朝廷說得再好也無法打消他們的顧慮。

劉徹更加心動了,好臣子就得快點到他碗裏來。

始皇帝聽到畎畝法,想到又是他們大秦的政策,一個個都被人撿著改進,再想想自家隻有二世,狠狠閉上眼平息心中的怒火。

【第二個則是西漢末年氾勝之提倡推廣的區田法,是一種抗旱豐產耕作法。

區田布局有兩種,第一種和代田法有些類似,隻不過尺寸有些不同,開墾為町和溝;

第二種是根據土地肥力不同劃分的方穴式,適合丘陵以及其它不適合連種的地區,把莊稼種到深6寸、方6至9寸的方形小穴裏。

兩種方法雖然都是抗旱豐產,可第一種顯然對農具有較高的要求,第二種則是對施肥灌溉管理有著較高的要求。

說實話方穴式想要大幅度推廣很困難,可作為濟貧救急的措施還是很不錯。】

記下來記下來,那麼大的國土,沒有哪一年可以說沒有天災,管它能不能推廣,應急也是能用。

劉徹:西漢?果然每次聽到自己的大漢裂開都不是很爽。

【第三種親田法更是具有 針對性,需要農業各方麵都發展到極高,它出現的時間便是在清朝,輪流在耕地當中選擇部分精耕,例如有百畝田就‘親’二十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