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13)(1 / 2)

【不過這種創造局部小氣候依舊是有限的,哪怕是有錢人也沒法時時刻刻享受,氣候這方麵從整體來看,還是聽天由命。

既然改變不了天,老祖宗們腦袋也不是那麼死強死強著,那就改變地吧。

好地自然是最好,但不好的地也不嫌棄,肯定不是地的緣故,一定是我們沒有伺候好,地不肥就把它養肥,主打的就是一個溺愛。】

百姓沒有覺得哪裏好笑,自家的地哪怕是不肥也是家裏的資產啊,哪裏由他們嫌棄的份。

不過天幕說得對,改變不了天,他們也沒想過改變,隻是每年祈盼著風調雨順,之前那些溫室瓜果和他們一文錢幹係都沒有。

可地肥哪裏是那麼容易的啊,又不能真叫地歇著,一家老小的口糧還指望著呢。

【百穀草木麗依附乎土,種東西離不開土,安排農業時,就不能不考慮土壤的特征性。

從春秋戰國開始,無數著作當中都提到‘土宜法’。

《尚書·禹貢》中將九州土壤細分為十類,《管子·地員》篇又將土壤分為18類,按照它們的貧瘠程度劃分為七個等級。

這些都是在認識土地和作物後才能給出的劃分,誰都明白要種適合當地土地的作物,可這個淺顯的道理卻是需要對不同土壤特性了解,土地和作物之間聯係的認識作為支撐。

農書啊,空口談可不行,注定是要躬身實踐,否則誤導農業那影響太大,傳下來的農書不少,基本都經過了時間的檢驗,看來修書也不一定隻有一個方向嘛。】

農家:他們種地的經驗可不少啊,往日不敢說出口,現在覺得還真行啊。

儒家:馬不停蹄的把教育的書弄出來,本宮不倒,爾等終究都要靠邊站。

實則危機感上來了啊,修書這件事決定權不在他們,既然阻止不了,那就隻能盡力壓一壓,手頭上有東西說話腰板才硬氣。

【關於土地的認識還有一個理論,那就是土脈論,簡單來說認為土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個很好理解,就像是土壤肥力是會隨著種植改變,但土地的變化並不單單隻是指代肥力。

早期我們對土地的認識不夠,可在西周時期也籠統的概括出‘地氣’的說法,基本上都指出在立春、夏至、秋分這幾個節氣,地氣達到一種平和狀態,是耕作的適宜期。

那麼要想糧食收得多,就要調整土地到適宜期。

土壤太硬了就讓它鬆軟些,耕種久了的土地自然要休息,貧瘠的土地要努力施肥……

反正就是缺啥補啥,主打一個平衡。】

【其實這些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百姓或許不認字,可和田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這些深記於心。

耕作的方法大家比我要厲害,我對種地這件事並不明白,千年的經驗傳承加上農具的進步,大家會摸索出最適合的耕作方法,我主要講講土地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