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是砂田,明朝針對甘肅貧瘠山區創造的改造低產田的辦法,甘肅當時降雨少、無霜短期,可地下水的含量不少,為了滿足農業的需求,提出來砂田的想法。
具體的做法便是土耕後施足底肥,還得用砂石覆蓋,聽聽就知道要多投入的勞動量,本來種地就已經很辛苦,還得增加工作量,古代又沒有地膜能代替,增產是增產,但有時候投入和獲得不符合正比。】
天幕說得可惜,的那百姓並不覺得。
他們身上也就隻有一身力氣,還賣不出去,隻要能增產,辛苦點完全不被他們看在眼裏,況且增產多的都是屬於自己,幹活自然有幹勁。
【其實不單單有這些,鑒於土地對咱們的意義重大,反正從古至今折騰的可不算少,畢竟現在都還在研究各種土。
從哪裏挖到新土,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種地,隻能說真是獨特的血脈。
華北的鹽堿地就被搗騰出溝洫排鹽、種稻洗鹽、放淤壓鹽、深翻窩鹽等一係列方法,隻為了增加那麼一點點產量,樂此不疲;
南方冷浸田多,就搞出犁冬曬垡、開溝烤田、熏土暖田等方法來。
咱們國家疆域廣歸廣,可一開始土地質地並沒有多好,放在哪哪都一樣,土地也是需要投入和改造的,最為明顯的便是嶺南等地,一開始誰會想到會成為產糧大地呢。
反正在外國人眼裏的邊際之土,咱們國家也沒有放棄過,主打就是一個‘摳摳搜搜’會過日子。】
這話說得不錯,沒有人覺得不對,既然地放在那,自然不會是地沒用,一定是他們沒找到種地的正確方法。
隻能說,對於土地,中國人有自己的溺愛。
【外部工作做得多好,都隻是在基礎上提高增長空間,可糧食產量最終還是由種子來決定,施肥、灌溉再好,種子幹癟不良,做再多都白搭。
選育良種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作物的訓化就是人工選擇的結果,田間選穗就是其中一種,很多地方還能被當作是祥瑞呈到皇帝麵前呢,又省錢又有麵子,就是別老是借祥瑞的名頭啊。
選到好的種子還得好好收藏,這讓我想到小時候家裏選的南瓜種子被我炒了瓜子吃。
種子收藏主要是從《氾勝之書》和《齊民要術》兩本書開始係統記載的。
還有嫁接等無性繁殖技術,可以保持物種原有的特性,又能培育出大量的新品,像是重瓣花、無子果實都是這樣培育出來的。
其實咱們老祖宗想法真不少,也很大膽,隻不過沒有深入的去研究為什麼,迫於社會環境也無法進一步發展,一個勁的埋頭苦幹。
這方麵的內容等會兒展示給大家看,專業的人來聽才有用,這需要對種地園藝有了解的人,不是天才可別胡亂跨專業。】
瞧著一晃而過的目錄,百姓心裏都是滿滿的踏實感啊。
別的不說,那麼多被後人都說是好東西的種地法子,他們用了肯定能收更多糧食,頭一次希望陛下的政令快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