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是從傳教士記載的文字中,也有關於胤禔受康熙寵愛的事跡記載,還說咱們大阿哥是個美男子呢。
雖然說康熙一碗水沒端平過,但對胤禔卻是又是另外一個梯隊,他後麵的弟弟那是比不上的。
在他十九歲的時候,康熙就把他任命為討伐準格爾的副帥。
但可惜的是,胤禔在這次出征中沒有表現好,年輕氣盛加上強驢的脾氣,他和他叔叔福全都不能和平相處。
他在軍中不聽軍令擅自行動,得虧是皇子,換個人腦袋都不知道被砍下來丟到哪裏去了。
更無語的是,胤禔還打他王叔的小報告,福全可是公認的好脾氣啊,得虧康熙知道自己老哥哥怎麼樣,而且胤禔的手段太稚嫩了,他幹脆把人調回到京城,免得添亂。
哎呀,多好的立功機會啊,換做被人,誰能這麼年輕就被當作副帥啊。
若是有功勞,那真是妥妥的軍功啊,滿清本就是馬背上打下來的江山,含金量多少不言而喻。
說實話,胤禔這脾氣哪裏適合當皇帝呦,就是當將軍都得有個能鎮得住他的人在。】
打仗或者是胤禔最在行的東西,被天幕這麼說自然是不服氣,可又無法反駁。
而且,想到自己或許一輩子都隻能困在府內,想起騎馬奔騰的自由,心中的失望和酸澀少不了。
康熙聽到天幕說自己的兒子沒有生氣,反而很是高興,他大兒子那個死脾氣,有時候他都被氣得夠嗆。
【這件事康熙後麵處理的很不妥當,一個是哥哥,一個是兒子,他有一道十分耐人尋味的旨意:
“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於法。”
這話明麵上是給胤禔這個強驢聽的,但實際上卻是給福全聽的。
胤禔第一次擔當重任,若是出了如此差池,日後還如何立足?
福全一下子明白了,況且,康熙對他好但也絕對越不過親兒子,若是他背了這個鍋還能得到皇帝弟弟的愧疚,對於子孫的前途是更加有利的,直接將軍中的過錯攬到自己身上。
唉,對胤礽是這樣,對胤禔也是這樣,當兒子的難道就不能犯錯嗎?每次都要別人來背鍋。
要樹立皇子威嚴,這些理由真的很是無法信服啊,該沒有威嚴的時候怎麼著都沒有。
而且啊,當皇帝的都要下罪己詔,說明皇帝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處啊。
若是都像是這樣犯了錯就粉飾太平,不像是維護皇帝的尊嚴,更像是給下麵一個當刀子的機會。
皇帝難道不能犯錯嗎?皇子難道不能犯錯嗎?
那按照這個邏輯下來,是不是六部上書不能犯錯?
一級一級壓下去,誰還敢承認自己的錯,誰又還敢出來指出錯誤?】
一番話並不單單是說給康熙朝聽的,其他人也都長了耳朵。
都說維護天家尊嚴,可一個個叫皇帝下罪己詔的時候沒見著主動出來承擔承擔。
這樣捂嘴粉飾的行為不單單在教育上,整體的氛圍都很不好。
諫臣不就是幹這個活的嘛。
中央集權到後期,就是君主權力的過度集中,下麵的人有時候顧忌種種,還真不敢再開口。
【說回來說回來,康熙能夠叫自己向來信任的哥哥來替兒子背鍋,側麵也能說明他對胤禔的愛護。
胤禔的這次錯誤也叫後來康熙對他的用法謹慎了些,再次跟隨親征準格爾時,胤禔獲得的權力不過是參議軍情。
但哪怕如此,等到第一次冊封皇子的時候,直接將人封為直郡王。
當老子的開始了解兒子,直這個字給得好,一根筋走到底的兒子,強驢一般認死理,不然也不能說出請殺廢太子的話。】
胤禔緊鎖眉頭,渾身都散發著黑氣,天幕一口一個強驢還沒完了?
短短一番話說了多少次強驢呢?
要不說是死對頭最了解,胤礽的關注點也在這個上麵,一番話聽得那是神清氣爽啊。
還請殺他?
一頭強驢。
顯然,要是有機會見麵,胤礽絕對是會犯這個賤。
【後麵胤禔被安排了許多差事,也是因為康熙對他的重用,叫一些人看到了所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