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還年輕的官員立馬給自己在心裏示警:前車之鑒啊,前車之鑒。
唐介本人都沒想到居然會是這麼個結局,王安石隻覺得他運氣都不該該如何說,這個鍋他肯定是得背了。
【第二件事就是呂海被貶,這個也很詭異,因為這個人這件事和變法沒有關係,王安石的運氣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神宗的娘高太後最喜歡的兒子不是當皇帝的神宗,婆婆脾氣好,公公丈夫死得早,當兒子總不能為了弟弟的事情忤逆他娘,導致高太後就把神宗他弟留在皇宮。
曆代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皇宮裏最好隻有皇帝加皇太子兩個男人在,其他皇子一律趕出去。
神宗不好說什麼,但當臣子的看不慣啊,年紀那麼大的皇子往皇宮鑽名聲也不好聽啊,又不是隻有他娘在皇宮。
有個叫章辟光的諫官就上書請王爺遷外邸,高太後像是戳了肺管子啊,命令神宗一定要嚴格查辦章辟光。
滿朝文武一個個都不說話了,王安石這會兒站出來為章辟光說句公道話,表明他沒有任何錯誤,人家就是諫官啊,再說這件事又不是他針對誰。】
所以,這和呂海有什麼關係呢?
【然後,詭異的事情發展出現了,呂海開始彈劾王安石了。
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講述這無法理解的發展過程,呂海寫彈劾奏章,王安石被罵得十大罪狀都出來了,什麼慢上無禮、怙勢招權,甚至還有個嚇死人的動搖天下。
或許呂海本來就是要參王安石,但借著高太後和章辟光的事情發難使得整件事十分滑稽。
宋神宗聽得都無語了,他沒辦法明麵上反駁他娘,但你在這說得是不是太危言聳聽了一點啊?
貶遠一點,越遠越好。】
王安石忍不住嗤笑出聲,說實話,他都覺得這些事情十分好笑。
其他朝臣則是臉上無光,雖然他們反對,但這些事情怎麼說出來如此滑稽呢?
難道是隊友智商不太行?
呂海肯定不是因為這麼一件事才寫出駭人聽聞的罪狀,但你借著一個站不住腳的由頭發作,隻會讓整件事充斥著荒誕。
【反正這些事情都被安到王安石的腦袋上,按照道理來說,這樣的戰績別人反對變法、不屑他的為人也得避著點,可偏偏沒有。
政事堂的朝臣們閑聊著就開始唇槍舌劍,王安石隻覺得他們吃飽了沒事幹,但人家用的還是‘公輩’的超級敬稱,還挺反差。
但人家回複他的時候就是“君”,不說不能用吧,但放在兩人的年齡和身份上不合適,都可以算是故意的蔑稱。
不過王安石不會計較這種東西,他的心思還是在青苗法上。
頂多偶然閑暇的時候會疑惑,為什麼他名聲那麼壞,他們卻是不怕他呢?】
宋神宗聽著這個描述,簡直和他認識的介甫完全不一樣。
蘇軾眼神也是一個勁的瞟,還發出細細簌簌的笑聲。
蘇轍想要自家兄長老實點,別覺得可以用文豪護體,被收拾的時候就知道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