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適合創立一個士大夫學派(3 / 3)

隻不過免役法也有爭議的地方,免役錢和助役錢隨著夏秋稅收一塊交,還得多交20%的錢用來防備災害、戰爭。

很明顯,王安石在得罪人的這條路上已經一去不複返,而且是社會越有錢有權得罪的越狠。

不過能理解,他要抓錢,百姓兜裏能有幾個錢啊,可不得從大戶身上摳嘛。】

百姓聽著覺得還行,但想到要交稅又頭大,各式各樣的稅真的叫他們負擔很大。

當皇帝的想的就多了些,自古士大夫階層都有種澳性,或者說是自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王安石的法令顯然是把他們和眼裏的泥腿子擺放在一個階層,錢可能都是小事,問題是這份特權的消失,讓他們認為有辱身份。

憑什麼叫那些泥腿子和他們一樣的待遇啊?

【特權階級自然不願意,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率先開口的,居然是蘇軾和蘇轍這一對剛剛進入特權階層的兄弟倆,更是說出來經典言論。】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都萌生出不妙,能被天幕用這樣的語氣說出來,所謂的經典言論肯定不會是好話。

【首先是蘇轍,“役人之不可不用鄉戶,猶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

唉…我都不想反駁他,真要是這般的話,那宋朝幹嘛還大力推崇科舉啊,直接還用九品中正不是更加符合這句話嘛。

再就是大蘇了,他說得更加深情並茂,反正就是叫人生煩的“役人必須用鄉戶,就像是吃穿住行一般自古有規矩”,“士大夫要交友、四處當官,得有自己的娛樂,那些鄉戶如何能相提並論”……

反正是很叫人煩惱,想要把人暴打一頓的話。

不過,兩個人名聲沒和其他人那般臭,第一是蘇軾文豪的身份,第二嘛,後來的十幾年裏沉沉浮浮、顛沛流離,再也不是一開始一知半解的小屁孩。

現在這會兒兩兄弟,對於士大夫的生活一知半解,對於百姓的辛苦同樣沒有同理。

說到底,還是我會溺愛。】

蘇軾蘇轍:臉都要綠了。

不過兩人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剛剛的話確實很欠揍。

【免役法的推行很謹慎,王安石決定隻在京城附近推行試點,等一年以後看看成效再說,然後,反對派又開始了。

這次出場的是慶曆新政碩果僅存的文彥博,我…每次提到這兩次變法的人和事,都有種物是人非的割裂感,誰能想到幾十年前,現在的反對派都是改革派呢?】

雖然革得不太一樣。

還活著的幾個同樣唏噓,可不是嘛,隻不過,那次給他們的打擊和教訓太重,從意氣風發到適應官場,也就那麼幾年時間,現在回望過去,都不敢認自己。

【文彥博開始不那麼強硬,溫和的找宋神宗談心,現在看不出效果,可是幾年時間後,宋神宗會被他談得崩潰。

回到現在得免役法,文彥博勸說還是那一套,祖宗法令俱在,擅自變法小心失去人心。

宋神宗卻是覺得自己抓住了文彥博的漏處,也問出他心中一直以來的憋屈和不平。

“更改法令確實會叫士大夫憤怒,可是百姓有什麼不方便的嗎?”

儒家的民貴君輕,百姓麵前皇帝都得退居,滿朝孔孟之徒的士大夫,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宋神宗以為抓住了文彥博的肋骨,可接下來文彥博的一句話,卻是撕開了最為醜陋的麵目。

他看著宋神宗像是看著不懂事的孩子,覺得神宗果然是沒有經曆過皇帝教育的野生皇帝。

“官家,您要明白,您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和百姓。”

……

宋朝士大夫引以為傲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這裏成為一個笑話,也叫備受推崇的儒家文化變了味道。

這就是他們的想法,士大夫高高在上,士大夫治理天下,士大夫權益優先。

其實,宋朝完全可以放過孔老夫子他們,弄出來一個士大夫家,何必叫別人跟著你背鍋呢?】

天幕的輕笑像是巴掌一扇扇的打在士大夫臉上,可他們無法辯駁,因為宋朝就是如此,士大夫就是高貴。

趙匡胤閉上眼睛,錯了,都錯了。

他作為江山的最大權力者,明白一些階層的必須性,可是一個臣子,居然堂而皇之和皇帝談論百姓不重要的問題,這恰恰證明,王安石變法的迫切性。

孔老夫子:你們這群混賬玩意怎麼好意思打著我的招牌啊?得虧我血厚,後人眼不瞎,不然得被你們這群人拖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