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能說,當初規定南方漕運過淮的皇帝是個大聰明,剛剛好在春汛期間路過黃淮段。】
本來還聽得好好的,一聽到後麵,朱棣隻想大聲問出來,到底是哪個腦袋長出來是個擺設的蠢貨提出來的。
漕運的時間改一改是會死啊?
是死強著還是不知人間煙火,不懂什麼時候有春汛啊?
無論是哪一種,都足夠叫人無語。
【除此之外,張居正還對驛站進行了改革。
這個方麵還挺新奇的,倒不是說古代的驛站不重要,而是很少在改革當中把它也扒拉進來。
驛道四通八達,自然需要相配應的驛站,到了明朝,從京師到各個地方的驛道上,有驛站1936處。
驛站專門負責接待出差的官員小吏,但是吧,內部使用的車馬驢這些交通工具,還有配備的馬夫船夫等人都是從民間征集,且不付錢。
這個操作我都沒想到,真真就是官府吃霸王餐啊。
這也就意味著,驛站接待的人越多,落在百姓身上的負擔就越重。
後麵更是越來越嚴重,過往的朝廷命官和皇親國戚對驛站過額使用,朝下索供、泛濫派遣差役比比皆是。
隻能說,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我都沒想到驛站還成為一群人的勒索地點。
事實告訴我們,沒有差的大環境,隻有不努力的人。】
他們自然不會傻到把天幕的話當作好話聽,雖然很多人都沒有勒索過,但多多少少用過驛站,當時還未曾覺得,現在隻覺得和壓迫百姓、吃民脂民膏的人無所差別。
享用了便是享用了。
而生活在驛站附近的百姓更是眼裏含淚,官府要征集,家裏還不能反抗。
可這世道,家裏能有幾頭牲畜都可能是全部的資產,還被強硬的充公,哪裏受得了啊。
又找到一個錯誤處,不少朝廷都開始翻自家的驛站製度。
別的不說,那什麼不給錢就征調百姓家的牲畜和民夫,很叫人臉麵掛不住。
神宗聽到自家的皇親國戚,小小年紀眉頭緊皺,那都是長輩啊。
這個大問題還在宗室上麵,可偏偏是太祖皇帝定下來的規矩,真就跟養了許多不生產的豬一般。
民間養豬過年還能吃,可宗室呢?
想想都覺得愁。
【張居正注意到這個後,立馬規定新的內容。
第一,總的原則便是非軍國大事,不能勘合用驛。
具體的嘛,比如說不是朝廷奉公差,就別去打秋風了,除了那些皇親國戚,比如說某些路過的官員也跟著免費用,若是真的想用,你倒是出點錢啊;
然後不是軍務,就別講究破排場,不準用金股;
各地方衙門所屬官員,不能借口出遠門騷擾驛站。
總之就是辦公差、軍國大事可以免費用,但其他人的話,要麼趕路找下一個落腳點,要麼就出銀子。
第二,為了減少假冒轉借,所以加強了驛站的管理和稽查。
主要辦法有三個:
內外勘合——京城和外省的檢驗不同;
大小勘合——針對的是官員大小,大的可以供應糧食馬匹,小的也能享受到人夫和糧食;
長度勘合——為了避免有些官員過度勒索,設置了長單,其實就是一路上供應的數字,不單單有驛丞官員填寫,還要有所過州縣衙門蓋章。
第三,嚴格限製驛站過往官員的索取,地方官員也不準主動受賄上司。
辦差的官員使用的馬匹、糧食都有嚴格的規定,地方官進京也不去帶多少隨從,不然這負擔還不是得驛站出啊。
隻能說,張居正哪怕是對驛站改革都是從務實出發,後來還陸陸續續根據地區不同,調整驛站站銀的征收,還對某些州縣進行調撥。】
要不是路途不允許,加上驛站使用的公用性質,還真能創造出不少價值。
驛站和快遞還是有所不同,畢竟連人員都要靠征集附近的百姓,沒有那個條件。
不過,許多朝代都能好好參考參考,畢竟這次改革的內容很細致,他們可以對應自家驛站合理摒棄。
【然後就是邊防的整治了,改革都繞不開這個地方。
張居正在位的這些年,出過許多有名的將士,最有名的怕就是戚繼光,戚家軍也是大名鼎鼎啊。
隻不過之前我都沒把他和張居正聯係在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