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張居正改革—遍地開花(1 / 3)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比他想象的還要理想有用。

他推出是為了整頓賦稅、穩定經濟、克服財政危機,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是切實的超越了張居正這個提出創造者的主觀意願。

它簡化了賦役征收的形式,傳統的賦役都是分開來收,賦的主要載體是田地,役是人力,而一條鞭法將賦役結合在一塊,對於土地少或者說沒有土地的農民而言,減少了負擔。

再就是用銀錢代役,好像好幾個改革的人都會選擇這個思路,農民可以不用強製的服役,有自由的農忙時間,剩下來的時間會使得他們去做一些短工,離開土地來創造價值。

而商人購置土地就得承擔大部分的賦役,若是想要避免,那麼就要選擇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說投資工商業,居然在一定程度還刺激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工商業裏麵又需要勞動力的投入,空下的農人成為這部分勞動力。

當然這裏麵存在的問題是,每戶人家的役錢多少算合適,不然過高的話,還是得被迫服役。】

至於什麼錢都交不起的,那還是老老實實服役吧,還能領點錢回來。

這就需要專業的經濟人製定核算。

雖然有部分什麼經濟的玩意聽不懂,但大體的意思還是知道的,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

如此簡單的邏輯話語,英國公聽著朱厚照驕傲的說出來,很想要捂住臉。

可惜他不能,隻能努力端住表情。

朱厚照可不在乎,自從知曉自己沒什麼好名聲,加上連皇位都要過繼人之後,更加放飛。

他還在那念叨:“哎呀,這個張居正還得多少年出生啊?要是他和王先生都是我手底下的人就好啦。”

那你是在做大夢。

不少人聽了沒搭腔,但心裏都立馬回嘴。

【一條鞭法並不單單隻是在張居正在朝的時候實行,之後賦稅製度都是在上麵進行細微的變化。

而在這個過程裏麵,張居正的功勞毋庸置疑。

第一是推廣之功,一條鞭法也並不是突然出現在明朝,宣德、嘉靖、隆慶都有人提出,有人實施,有人失敗,最後不了了之。

雖然它們都不是一條鞭法,但內容多多少少都有所關聯,張居正實施過程很是謹慎,又是試點,這次的地點在湖北,實施後隻有少部分人說不便。

接著又在北方試點,同樣得到正反饋後才進行推廣。

一直到萬曆五年才開始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從明中葉開始萌芽,但一直到萬曆五年全國通行,中間波折不斷,最後被張居正定為國策,不得不在這誇誇他的功勞啊。】

“確實是能臣啊。”

張居正的厲害哪怕是對他行事有所不滿之人也不會否認,他們又不是真的看不到一點好。

隻是他越好,越是叫他們心緒複雜而已。

難道就真的沒有君子之風的能臣名臣嗎?

林書:呃,搞政治的還想出淤泥而不染,這就有點為難人了啊。

一般什麼君子之風的,最後都是被貶被貶被貶。

【再就是,一條鞭法突破了重農抑商的桎梏。

封建社會的生產力需要實行以農為本的國策,但到了明朝情況顯然不一樣,各個方麵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雖然和宋朝比起來某些地方還在走退路。

一條鞭法顯然對商品經濟有著強刺激,張居正那會兒並不懂什麼資本經濟,隻是憑借著對時局的敏銳和改革的堅定,推出來這麼一套以農資商、商利農的政策。

居然能認識到農商需要發展平衡,在他所處的時代裏麵難能可貴。】

雖然天幕說得天花亂墜,但基本明清往前捯的都沒打算用。

正如天幕所說,他們的農業撐不起,若是不幹預壓製商業,那麼國家的農商絕對會失衡。

以他們的生產力水平,經濟會直接崩盤。

所以也不是什麼時候發展經濟都是對的,畢竟古代就有浩大的商戰了,管仲就是其中的翹楚和異人。

【搞完錢以後自然得搞點國家建設,水利向來都是和農桑掛鉤,基本上這個開支在每個朝代都會有,張居正自然不會在這些國家基礎設施上麵摳門。

黃河泛濫一直都是大問題,尤其是經過鍥而不舍的對黃河改道,泛濫出來幾乎一淹沒就是一整個城池。

張居正從萬曆四年開始,相繼啟用吳桂芳、潘季馴為漕運總督,全力支持二人的工程。

在治水的同時,他這邊更改了漕船起運和入京的時間,避開春汛,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