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努力為大明縫縫補補(1 / 3)

【明朝對於江南和浙西這兩個地區的賦稅特別重,尤其是蘇州府,比如說蘇州府收糧二百七十多萬石,幾乎和浙江全部收繳的糧食相等,不愧是蘇州府啊。】

好家夥,聽著這個數字,秦漢等時期都眼饞的不行,可想想後世的蘇州府,再想想現在的蘇州府,一時之間大冬天被一盆冷水澆在腦袋上。

【土地集中更加嚴重,貧農的生活越發困難,隨著土地的集中,地位也相應得到提升,減免的特惠、科役、拖延征稅,生活越來越好。

大地主勢力擴大,小農要分擔的負擔就越多,國家能收到的稅收會減少,成為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後來國家末年,基本都麵臨土地兼並的積重難返。

當局者麵對如此困境,基本上都是從‘摧豪強,抑兼並’這六個字入手,比如說當時還有個有名的官員海瑞,在隆慶三年便如此幹過。

結果就是隆慶四年被彈劾解除職務,國家為了對付地主的大臣又失敗於地主階級。】

聽著都無力,方法誰不知道,可真正的豪強本身就站在地主階級的利益上,哪怕是朝廷的大臣也沒辦法抗衡。

除非來個強勢的皇帝從上殺到下,殺得他們不得不蟄伏,不過這是發展的趨勢,沒法避免的。

【張居正的特點是務實,沒有非得要實施奪民還田這種硬剛地主階級的政策。

發動政治的力量打擊地主,他對江南大地主的印象很壞,反正不看別的,隻看收上來的錢糧賦稅。

神宗一繼位就發布過相關的詔書,這裏麵肯定是張居正的影子,不然十歲的小皇帝別的都不懂,突然就懂賦稅政策也是難以解釋。

詔書下令隆慶元年以前的積欠一概豁免,別覺得他窮大方,那都是六七年前的積欠,想要追繳都不一定追得到人,而且塵封那麼久的賬簿,能不能對上號都不一定。

再就是隆慶四年以前的積欠免三征七,換一句話說,隆慶五年以後的積欠全部追繳,近兩年賬目肯定是最清楚的,想要找到直接負責人比較容易。

封建社會的國庫基本依靠田賦,考成法雖然能帶來大筆收入,可想要彌補歲入、歲出的差額,光是靠田稅並不完全。

所以,有什麼辦法能增加國庫收入呢?】

一群人立馬著急了,這他們能借鑒啊,誰家也不富裕。

沒見著哪怕是有錢著稱的北宋財政都是巨大的赤字啊。

【大家是不是想要聽賺錢計劃?

可惜沒有,張居正當政的那幾年,隻有一個政策,地方自己整理田賦收入,計算好地方所需要的經費後,將剩餘的呈交給中央戶部,戶部統籌。

可偏偏一直到萬曆十年,國際啊居然真的變得富庶起來。】

都準備好洗耳恭聽的一群人很是不解,這不就是朝廷平時的做法嘛,為什麼別人就能把財政扭轉過來。

百思不得其解。

【然後就是人事調動了,第一肯定是邊疆方麵。

張居正當時將宣大總督換了人,不是什麼排除異己,而是別人在那吃沙子好多年了,能做到總督位置的年紀不會小,別人也得休息休息。

所以神宗問張居正為什麼的時候他回答的很坦然,說等人休息幾年,再繼續啟用便是。

然後宣大總督交接很順利,北方暫時安定下來,張居正的目光放在南方不太安穩的地方,兩廣和四川都是不太平的地方,官吏自然得處分。

兩廣離中央太遠,天高皇帝遠什麼的,到哪都適用。

越是如此,選擇的官吏越得澄清。

嘉靖以後,那一片基本是沒有太平過,軍隊還得打倭寇,整個社會都不安定。

早在張居正還沒當上首輔前,就安排了殷正茂去當兩廣總督,交代他治亂用重典,募兵、發馬價這些都沒有卡他的脖子,叫他能夠放手去做。

等到張居正掌權更加放權,殷正茂沒辜負張居正的信任,這一年兩廣逐步安定。

中間遇到挫折,張居正和殷正茂說的話還不少,依舊是叫他放手進攻,一朝費力,後代享福。

殷正茂得到頂頭上司的支持和肯定,自然沒什麼顧忌,萬曆元年四月,潮州一帶的軍事算是成功了,雖然還有人逃走,但也隻是出海在海岸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