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晉的未來啊,真是一眼都看得到頭。
還有,大軍在那晃悠真就沒人覺得不對嗎?
前前後後半個月時間不到,還浪費了一場踐行的花費,怪奢靡。
【桓玄的軍隊到了曆陽,很多人沒有概念,也就是距離東晉的國都建康直線距離不到五十公裏。
那邊被打得節節敗退,建康這邊無論是司馬元顯還是劉牢之,都按兵不動。
這個策略我是不懂,
如果我是曆陽守衛,我怕是得把兩個人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一遍。
你們兩個狗東西是等著人家打到建康hi姐投降嗎?
如果是倒是通個氣啊,老子就不抵抗了啊。】
不是,這是幹什麼啊?
都要打到都城腳底下了,支援都不支援的嗎?
雖然天幕說的直線距離可能有點誇張,但也不會遠到哪裏去,幹看著人家被滅了啊?
搞不懂,搞不懂。
【司馬元顯不去顯然是他不敢去,畢竟到現在桓玄都打過來他還沒出建康。
他手底下沒有精兵也沒強將,孫恩也給上過課了,他心裏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這會兒跑過去送菜還差不多。
也就是說,這會兒東晉朝廷這邊能指望上的,其實也就是劉牢之手裏的北府軍。
司馬元顯也在罵啊,該死的劉牢之,怎麼一動不動啊?】
還得誇一句有自知之明不成?
人家為什麼不動彈?
難道這還不明顯嗎?
別人倒戈了啊。
不然這麼久按兵不動,難道真有什麼戰略不成?
【劉牢之確實動搖了,他就在曆陽不到二十裏的地方,居然都沒動彈,劉裕也沒懂上司的決定,勸人出兵也得到肯定。
桓玄那邊派人來勸降,那個口才其實也就那樣,說的話還很多漏洞,但偏偏劉牢之被打動了。
有他年紀大了的緣故,也有司馬元顯確實不叫人服氣的緣故。
等到劉牢之宣布全軍投降桓玄時,一片嘩然啊,他親兒子都在那勸,都能可惜勸不動。
劉牢之這個人一開始說過,他本身並不是多大誌的人,畢竟掌握北府軍後,他的眼光還是落在金銀這些外物身上。
有人說他投降時想要借桓玄之後幹掉司馬家,然後自己幹掉桓玄。
但這種看法,有點‘高估’劉牢之了。
他若是想要奪權,之前孫恩起義來犯才是最好的時間點,但他偏偏沒有。】
曹操恨鐵不成鋼啊,多好的機會啊,比他當初的條件都好多了,居然如此不珍惜。
把司馬小兒家的政權推翻啊。
他比當事人都要激動。
【這一切都歸咎於劉牢之本身的不自信,哪怕是他坐到現在的位置,但當初寒門出身到處碰壁的日子留下來傷害,東晉的門閥製度帶來的歧視,遠超人所想象。
從他經曆的幾個上司也能看出來這種反饋,當初的謝玄重視他,所以他為他出生入死,王公恭對他平平他就能立馬背叛,司馬元顯慢待他,他更是再叛。
可他的誤區在於,他現在已經是老板了,能走的路隻有一條,但還是把自己放在打工仔的位置。
這若是換做曹老板他們那一批人,站在他那個位置,這個時間點司馬家的血脈差不多都‘意外身亡’了。】
奪人天下可不能像是司馬家那麼粗暴,肯定是禪位,然後慢慢的養著出點意外。
人嘛,不出意外不是不可能的。
可不是嘛,這麼大的兵權在手裏,還隻想著當打工仔,都不能說他有大誌。
可就算是投降了桓玄結果也不會改變啊,誰當皇帝都不可能容忍自家手下這麼個人在。
雖然他們那會兒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天冷我給大哥你披件黃袍’,但誰知道他什麼時候改變主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