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裕的第一次北伐,關於它的研究實在是很多,大多數重點都落在劉裕到底動用了多少軍隊上。

古代史書上對於戰爭軍隊數量都比較含糊,或者是偏差很大,導致後人推理出來的數字誤差極大,這對於這場北伐的定性就有影響。

劉裕它到底是以弱勝強還是以強勝弱。】

“贏了?”

東晉的人不可置信,不管動用的軍隊多少,但起碼他們知道了結果,劉裕他北伐成功了。

對於後人隻不過是輕飄飄的一次戰爭定性,但對於晉朝的意義全然不同。

畢竟到目前為止,說到底他們隻敢窩裏橫,當初被敵人打得太慘,太傷,連作戰的勇氣都已經喪失。

【硬著頭皮算,根據動用了4000乘兵車作為大軍的兩翼這個信息點,這種兵車的定員是7人,還能增補20人,就拿七個算吧,光是這裏就有28000人。

作為主力的步兵應該不會少於這個數目,再加上一些零散的騎兵和駐兵,劉裕這次動用的兵馬應該是六萬左右。

當然這隻是估算,別當真,但也別把當時的晉朝當成隨隨便便就能抽調十萬兵馬的朝廷,人家就那麼點地盤,內部還有矛盾,總不能這邊還沒打完,被人偷家了。】

六萬,不少人都開始估算起來這個數字。

東晉的人都在計算著,還行,朝廷能調動得出來,超過十萬確實就有些危險,總不能保證那些賊寇講仁義道德不趁人之危。

就是天幕的話真不好聽,什麼叫做別把晉朝當作能調動數十萬的朝廷啊。

雖然是實話。

【劉裕發動這次北伐的意義很重要,之前便說了他要平息內部的聲音,就需要至高無上的威望。

如果東晉百年的北伐在他手上成功,那麼該閉嘴的都得閉嘴,他的威望哪怕是世家也隻能捏著鼻子讓步。

所以劉裕對這次的重視可想而知,參戰的人員也都是人才濟濟,他的心腹和老友基本上都參加了。

劉裕想要打進南燕的心腹地帶並不容易,並不單單是南燕的兵力,還有天然的地勢,以及從齊桓公時代便修建的幾百裏軍事防禦工程——齊長城。】

南燕的地利優勢太過明顯,光是連綿不絕的山,對於行軍就是一個極大的困阻。

劉裕看著天幕展現的路線,這都是以後他要麵對的選擇,若是他,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隻能說劉裕是有點運道在身上的,不是貶義,畢竟國家的開拓者若是沒有國運護身,那才叫奇怪。

當時南燕對劉裕並不是沒有辦法,提出來的幾條策略也很有可實施性。

但當時南燕的皇帝慕容超很有趣,他提出來一個精妙絕倫的想法:

咱們無論是天相還是地利都占據著優勢,還是主場,完全不需要強遷百姓,割掉莊稼,直接放他們進來,等到劉裕的兵馬到了平原,用精銳鐵騎對戰,還不能大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