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還能主動出擊,現在還不是一樣沒法過大壽。
氣死人。
【倭國的戰略很簡單,它們在海軍投入的很多很多,能被陸軍問候祖宗十八代的那種,開戰自然也是放在海軍上,他們的目標便是擊敗北洋水師。
更絕的是,清軍的總指揮是一個靠著冒領功勞升上去的人才,最有本事的左寶貴被幾倍於他的重兵圍剿戰死,人家領導發揮了傳統技能——逃跑。
沒有想過救援,反而是一路跑了,直接喪失掉寶貴的戰機,朝鮮半島被倭國完全控製。】
沒有人再說話了,都握緊拳頭要聽聽清政府能做到什麼程度,可他們的眼睛卻是都要瞪出血絲來。
【北洋水師和倭國海軍還是撞上了,可惜一開始北洋水師這邊的總司令直接被炮火擊成重傷,隻能各自為戰。
當時確實有貪生怕死之人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臨陣脫逃,但讓人在做天在看,事後都死得很慘。
北洋水師中勇於戰鬥、不畏犧牲的人是主流,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燃起大火,可他開足馬力,以著衝向對方戰鬥力最強的軍艦,可惜終究沒有成功,艦毀人亡。
這一戰,北洋水師死傷過半,黃海的控製權落到倭國手裏。
這裏沒法去怪水師,他們已經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大程度,可軍艦、武器的差距,不是他們用命拚能填補的。】
他們看到了,他們看到了那些男兒不畏死,可火力弱,速度慢,想要同歸於盡都做不到。
沒有人會怪他們。
【這一仗已經沒法打了,三十年時間,當初李鴻章起家的淮軍,早就被大煙、吃喝嫖賭、軍費貪汙給腐敗了,一敗再敗,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他們都已經不忍心看下去了,可是又強逼著自己看。
打不過,那迎接的自然是恥辱。
誰都沒開口,隻是靜靜的瞧著接下來的一切。
【接下來,打不過和談,李鴻章代表慈禧光緒賣了一次國。
之前兩批和談的人都被倭國撅了回來,因為覺得身份不配,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創立者,親手去簽訂條約……
可惜,戰敗國沒有尊嚴可言,73歲的李鴻章沒得選。
這次的條約中間拉扯我懶得說,恥辱就是恥辱,畢竟最後的結果是:賠款白銀兩億兩,割讓台灣和遼東半島。】
“該死,該死,都該死!”
各朝各代都要瘋了,之前的條約天幕沒說具體的銀子,可這次直接念了出來,一下子把本就高壓的神經挑動了起來。
一個個眼睛裏殺意凜然,他們都不知道,麵對如此巨大的差距和債務,要如何崛起?
【李鴻章回國麵對的——殺他以謝天下。
但我需要強調,李鴻章可以是貪官,是懦夫,是壞人,但賣國賊三個字太重了,能壓得他無法翻身,不該那麼隨意的安在他身上。】
所有人都明白,隻不過民眾的憤怒需要發泄口,隻不過他們不敢對準清政府,不敢轟向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