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那會兒的能人不少,他們很快又找到一個備胎——黎元洪。
我就不介紹他的經曆了,隻要知曉他日後能任兩任中華民國總統、三任副總統就好,一把手二把手的區別而已。
他懂兵還是當時的名將,名氣絕對是足夠。
黎元洪本身不說他是反革命,但他肯定不是主動革命的,惶惶避難的時候就被連請帶綁的去當帶頭大哥,這個大哥當得叫人唏噓啊。】
可不是嘛,聽得不少人心裏不是滋味。
【黎元洪是個很“識時務”的人,現在是成功了,但接下來肯定要麵對清軍的致命反撲,他要是當了這個領導,什麼後果都知道。
所以黎元洪拒絕得也是有趣,直接大喊:“汝輩事太鬧大了,莫害我!莫害我!”
看中的大哥不配合,那怎麼辦呢?
革命軍也不是死腦筋的人,一不做二不休,肯定不會是殺了他,就是叫黎元洪不上賊船也得上,直接把人軟禁,然後登報,都督黎元洪家喻戶曉啊。】
這個手段,黃泥巴掉進褲襠裏——不是事(屎)也是事(屎)。
【都到這股份上,黎元洪沒得選了,被迫上任。
一天以後,漢口、漢陽落入革命軍的手裏,武漢三鎮算是到手了。
黎元洪調整好心態,幹吧。
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號召各省響應起義,清政府終於迎來了一支強有力的革命軍隊伍。】
原來是這般來的。
隻有反清複明的那群人有點懵,他們還以為是“明國”。
但不管如何,都是對付韃子,那就是自己人。
【這麼大的陣仗清政府不想知道都不能啊,極為憤怒和震驚,迅速派中央軍隊去鎮壓,因為他們已經不相信地方軍隊,誰知道會不會打著打著加入。
清朝的攝政王可謂是拿出全部家底,分兵四路直指湖北。
本意是精銳盡出,海陸兩頭並進剿滅反賊,但不知道該說是革命軍戰鬥力太強,還是中央軍太沒用,計劃自然不可能按照他的計劃進行。
這一仗很關鍵,顯然隻要湖北的革命軍能擋住第一波攻擊,把這群軍隊拖住,那麼各省就沒有顧慮的響應了。
誰能想到居然真的守住了呢,然後便是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立憲派、同盟會那都是遍布全國的勢力,一個個皆行動起來,趁著清軍被拖在湖北,紛紛開始響應。
四方雲動,隨著武昌的第一槍打響,在第二天以後,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10月22日,湖南、陝西獨立;
10月29日,山西獨立;
10月30日,雲南獨立;
……
基本上在12月前,南方各省都已經實現了獨立。】
這麼多的響應,革命軍不知不覺聚集起如此多的力量,還真是出乎他們的意料。
半壁江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