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張氏[下](1 / 2)

“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製弓矢,子孫賜姓張氏。是為河北張氏。”這話扯的有點兒遠,往近了說,張氏比較有名的就是留侯子房公,張良是也。

不過,那與騶縣張氏關係也不大。清河東武城張氏才是留侯嫡脈,騶縣張家隻是留侯十一世孫懷遠公傳下的一支。至張漢傑這一代,已經是第九代,落戶騶縣有百四十餘年了。

懷遠公在清河東武城張氏本是支係,家中人丁不旺,父親早亡後,家財被族人侵占。他一怒之下,遂離家遠走,在騶縣另立門戶,傳下騶縣張氏一脈。

騶縣張氏曆代族長精明強幹,子孫繁茂,多有為官吏者。雖然沒有出過什麼大官——最大的是第四代先祖奉衍公,官一直做到了兩千石的雜號中郎將——家業卻逐漸興旺起來。

後來,年深日久,那些陳芝麻濫穀子的陳年恩怨,除了家譜上,隱晦地記了一點兒,子孫後代已經沒有多少人還記得了。八十年前,第五代族長張公元德從清河張氏請了份族譜,把此前的族譜補全,這事也就揭過去了。不過到如今,雙方早出了五服,算不得親戚,隻是知道,有這麼個本家罷了。

經過一百四十年的努力,騶縣張氏已經成為魯國最大的豪強之一,在豫州也算是數得著的門閥了。當然,騶縣張氏沒有出過高官。將軍在大漢雖然尊貴,但二千石的雜號將軍卻隻能說是不上不下了,離三公九卿大將軍之流,還有段遙遠的距離。所以,騶縣張氏不過是地方上的衣冠望族,在士族的行列裏,大致排在中遊。如果考慮到最近兩代,張氏的都沒有出過高官,為官者多在千石之流打轉,評價會再降一點,排在中下遊。

最頂級的士族號稱世家,累世公卿。這樣的家族往往專攻一經,門生故吏便於天下。比如說,弘農大族楊世傳歐陽《尚書》,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學——他們是官吏集團的首腦,三公九卿都不希奇。汝南袁氏就在四世裏出了五個三公的——即出了袁紹、袁術的袁氏家族。

次一等的士族,就是衣冠望族了,他們往往世代為官,操縱著州郡的地方政治。如,汝南範氏、南陽岑氏。

汝南太守宗資(南陽人),委政於本郡的範滂;成瑨(弘農人)為南陽太守,委政於本郡的岑晊。把兩郡直接變成了兩家的私有王國。“汝南‘太守’範孟博(滂),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晊),弘農成瑨但坐嘯”說的就是此事,這歌謠廣為流傳,一時傳為佳話。(這個例子發生在稍為晚些時候,大致在幾年之後,但筆者學識淺薄,沒想到更恰當的例子了,就用它了)

按說,張氏也是屬於這一部分的。但是,張氏這兩代既沒有出過高官,又沒有出過名士,圖然有財有勢,名份上卻是差了一層。不過,張氏仍然與地方官吏互相利用,結成黨援,形成了官私勾結的地主惡霸黑惡勢力。

而且,騶縣張氏富甲一方,比之多數頂級世家也毫不遜色。公開的田地沒有萬頃,卻也有三千六百頃之多,部曲上千戶,私兵五百之眾。其中,還有八十名騎兵。比騶縣的兵力還多,真是跺跺腳地動山搖。在本地,別說是騶縣令,甚至魯國相也要讓張氏幾分。

至於說藏匿田地、人口,自動自覺地抵抗封建帝國的剝削(稅收)和壓榨(徭役),乃是世家望姓大族豪強的通行慣例,張氏自是積極踴躍、不甘人後,這個就不必一一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