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年[下](1 / 2)

白糖製取法、瓷器、曬鹽法和荷蘭風車製鹵法等還好,雖有些麻煩,但經過研究,還是成功了。

瓷器是最簡單的,中國燒陶已經幾千年了,而陶與瓷的唯一區別就在於燒製時的溫度和土質。在使用焦炭和瓷土以後,輕易就燒製出了粗陋的青瓷。看張昭激動的樣子,張涵卻完全沒感覺,那燒好的青瓷盤,模樣與他前生常用的菜盤子差不多,實在激動不起來。

白糖製取法又稱之為炒米法、敗家法。就是把大米炒成金黃色,使之成為天然的活性碳,然後將之與沙飴,或者石蜜,混合、吸附、過濾、濃縮、冷卻結晶,便製成了白糖。

沙飴和石蜜都是由甘蔗曬取物。在張涵看來,沙飴是紅糖的雛形,石蜜則是甘蔗曬幹後的結晶。從小到大,張涵沒少吃這些東西,當然,他更常喝的是柘漿——甘蔗汁。甘蔗是大漢國交州閩越之地的特產,運到了魯國時,價格已經很貴,更別說蔗糖了。

張涵對製糖的方法了解不多。但是,相對於當時那種利用太陽能的製糖方法,天書記載的大鍋熬糖法,應該算是革命性的突破了。

敗家法是張王氏的說法。其實,沙飴石蜜的數量有限,消耗的稻米數量並不是很多。但在糧食不足的時代,如此浪費,確實挺敗家的。於是,在張家部分奴隸的粥碗裏,偶爾會出現一些黃色的飯粒。張涵知道後,卻是一陣大汗。不過,想想倒也沒什麼可說的。炒米是可以吃的,沙飴也是可以吃的,兩者混合後,繼續吃,應該是不成問題(^x^)。

在高額利潤的吸引下,敗家行為一直在繼續。直到有一天,張涵忽然想起來,稻殼類燃燒後,留下的灰燼裏,相當一部分就是活性碳,比例還可以通過燃燒時的具體條件控製,敗家行為才被取消。

張家學會了白糖製糖辦法,當然會想方設法獲得更多的原料,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在一年以後,便設法從交州引進了甘蔗種莖,在張家的農莊裏悄悄進行了試種植。並在試種成功之後——太成功了,同樣一畝地,用於種植甘蔗製成白糖,要比種植糧食,獲利多出一百倍以上——張王氏立即擴大了種植麵積。

至於平爐和玻璃鏡等技術,始終進展不大,一直處於試驗中。

在棱鏡、凹鏡、凸鏡、望遠鏡、顯微鏡等無數鏡片中,琉璃窯花了一年的時間,隻磨出了合格的棱鏡,讓張昭看了把彩虹。張昭倒很滿意,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張涵卻極為不滿,棱鏡除了看七色光,他想不出還有其它用途,他要的是凸透鏡。

平爐的問題則在於坩鍋。坩鍋必須能耐得住高溫,並具備一定強度,耐得住衝擊。這樣才能承載著鐵水長時間高溫灼燒。坩鍋是石墨、耐火粘土和陶土製成的。然而,坩鍋製造了幾百個。卻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所以,在使用焦炭後,張家生產的鐵器質量很不錯,也能生產炒鋼和少量的優質百煉鋼,但量產優質鋼材,依然還隻是張涵的夢想。

船舶是張涵比較重視的一個方麵,為了在萬一失敗的情況下留條後路,張涵沒少下工夫。編天書在寫到船舶的時候,他有意識地提到夷洲(台灣)和大洋洲。特別是大洋洲,被他描繪成“沃野萬裏,杳無人煙,盛產黃金”之地。

顯然,張昭與張涵的觀念不同,聽說是荒無人煙的蠻夷之地,他對大洋洲就不感興趣了,太遙遠了,項讓都沒有聽說過。

不過,在建寧四年的天書裏,張昭也很重視船舶——海外貿易是他的興趣所在。

從大漢運絲綢到羅馬,再從羅馬運琉璃回來,至少也有幾十倍的利。考慮到海上事故頻頻發生,那高達的三分之一失事率,張昭並不願意為了錢財而冒這個風險。張家最不缺的,就是錢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