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以後,張涵又一次到卞東莊辦事時,順便接走了李小二。李勝忠非常高興,但他這回的表現得就得體多了。大小他也是個人物,如果不是壓力過大,他為人處事還是有一套的。如今他已成為張涵的親信,未來也有了一定的保障。李勝忠心中有底,就自然多了,不說鎮定自若,起碼也進退有據了。
張涵此去,接走的不光是李小二一個。
當初,張涵的打算是挺好——勞動人民智慧無窮,配合行之有效的實驗方法,相信一定會大有成效。但是,張涵卻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大漢國識字的人很少。因此,基於實驗記錄和實驗記錄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行不通。隻有在張昭非常重視的琉璃窯,他特地派專人進行記錄,這才勉強施行了下去。
在發現這個問題以後,張涵也沒什麼好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手說什麼也實行不了。但坩鍋實驗,需要記錄;冶煉技術要發展,原始記錄也非常關鍵;其它技術也是如此。於是,每次到了卞東莊裏,張涵隻要有時間,就會把重要工匠子弟,如李小二、王家駿等半大小子,集合起來,教他們識字,及簡單的計算。
好在這些記錄都很簡單,用到的字也很有限,一般地說,學會三五十字,也就夠用了。而識字的機會是如此難得,小子們被家長耳提麵命,棍棒伺候,都挺用心的,花了一點兒時間,就都可以進行簡單的記錄了。不過,張涵沒有停止,一直堅持了教育,斷斷續續兩年多下來,這些孩子也都認識了幾百字,會簡單的加減乘除了。
在講課的時候,張涵並不限製有人旁聽,反而鼓勵工匠們前來學習。從某種意義上,張涵也是李勝忠等工匠的老師。這也大大提高了張涵在冶鐵作坊的威信。
王冠全本人歲數大了,不好意思前來,但對孫子王家駿的學習一直抓的很緊。王家駿曾偷偷告訴過張涵,他爺爺背地裏也在學習識字。張涵聽了,一笑置之。
這一次煉鋼技術改進,王冠全貢獻不小,張涵自是一視同仁,將王家駿也接進了族學。在族學裏,本來便有重要部曲家的子弟就學。但王冠全這樣的管事還是差了點兒份量,張涵現在把其子弟招收入學,既是獎勵,也是收買。然而,明知如此,王冠全同樣無法拒絕。
騎馬走在路上,張涵發現,這兩小子今天有點兒安靜。
張涵今年才十五歲,隻比李小二大三歲,比王家駿大四歲,但他向來成熟穩重,在這群孩子麵前滿有先生威信的。但時間久了,孩子們也都知道,張涵平時挺好說話的,與他頗為親近,是不會這麼老實的。估計,是被家長‘恐嚇’了。
張涵裝作不知情,隨便找了個話題與兩小說起話來。李小二、王家駿都是小孩子,說了幾句,就慢慢忘了家人的囑咐,活潑起來。
兩小素來生活在卞東莊裏,很少出門。李小二從汝南逃難時,年紀還小,記事不多,也算出過遠門了。王家駿最遠卻隻去過卞東縣城,這一路上,看什麼都希奇。一路上,嘴就沒有停的時候。張涵終日奔波,少有這樣緩步而行的機會,卻也無心回答這些孩子話,便讓劉文標與之說話。劉文標就是張涵的影子,張涵外出走到哪裏,他就要跟到哪裏。接觸多了,兩小與劉文標也不陌生。劉文標推無可推,隻好耐著性子,與兩小說話。
卞東莊與卞南莊同在一縣,相距不過三十幾裏路,牛車雖慢,有一個時辰,卻也遠遠地望見卞南莊了。大黑慢慢走了一路,頗感不耐,看見了熟悉的景色,不禁興奮起來,打了個響鼻,“唏嚦嚦……”,長嘶一聲,小跑了兩步。
張涵卻難得安靜地走走,感覺正好。拍拍馬脖子,安撫好大黑,張涵便挺直了身體,漫步而行,瀏覽四下的風景。沒有工業的破壞和汙染,大漢國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遠不是後世可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