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二年(173年)秋八月,早晨的天氣不冷不熱,清爽宜人,王尚英睡的正香,忽然聽見一陣嘈雜聲。他是小管事,心裏有事,便忍住睡意,掙紮著醒來了。
“什麼時候了?”
“還早,你再誰會兒,到時候叫你……”王家娘子輕聲應了一句,孩子還睡著。
“還早?還早怎麼會有這麼些人起來?不行,我得去看看……每次社日過後,都是連喊帶叫才起的……”他邊穿衣,邊嘀咕。
“噗哧~”
見丈夫睡迷糊了,王家娘子忍俊不住,笑出了聲。王尚英這才想起來,今天是張家選人的日子。難怪昨日秋祭瘋了一整天,今天早早的,便都起來了。
一年中春秋兩次社祭是大事,莊戶們也一樣會湊錢祭祀,然後宴樂終日。作為主家,張家多少也會出些兒薄酒胙肉的。
見丈夫不動了,王家娘子知道他醒了,便說起了家事。
“你真要讓小三去呀?”
小三是他們的兒子,排行第三,雖然老大、老二都夭折了,但小三的叫法卻延續了下來。
“唉~,不去又能做什麼?聽說,張家這回選人是要伺候客人的,很是重視,還要教這些人讀書……”
王尚英往後一倒,重新躺下了。他也不太想兒子去,小三才十歲,離家在外,他放心不下。可是,他隻是個小管事,要給兒子爭取個去族學讀書的名額,還差得遠呢!
“若是錯過了這個機會,恐怕小三就再也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了……”
“可小三還小,一個人在外麵……”
“也不小了。小三是延熹六年生,現在都十歲了……再說,小三聰明,不會吃虧的……”
“那也是,”王家娘子反而樂觀了起來,“興許小三能學會一身好本事,沒準還真出息了……當初,孔老夫子也誇小三聰明來著,那句話怎麼說的,天,天……”
“天資聰穎,”看媳婦著急,王尚英悶聲回了句,小三是很聰明,可那個老夫子呀,誰去送臘肉的時候,他不是這麼說的,就他媳婦還真信了。
“我倒不指望他出息,藝多不壓身,學會一點兒,是一點兒……將來他接觸的人多了,總比在這裏種地的機會多些兒。張家也算是善心人家了,不會餓著他的……”
“……”
王家娘子不說話了。王尚英夫婦是河內京縣王村人氏,本是中等人家。建寧二年(169年)一場大災,河東河內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王尚英見機的早,拋棄了田宅,全家逃難,這才保全了性命。他到張家也有三四年了,本人認識幾個大字,人又機靈肯幹,很快被提拔成管事了。幾年下來,對張家也了解一些兒。張家的活計是多了些兒,一年到頭不讓人有個歇的時候,待人卻不刻薄;隻要肯出力幹活,吃飽穿暖還是不成問題的;真要有病了,還有大夫給治……
在天書的教導下,張昭明白了疫病傳播的途徑,便對環境衛生極為重視。即便是奴仆得病,也是張家的損失。他在張塢,及張家的農莊裏,統一修建了廁所,指定了垃圾點,還想方設法找了些大夫。不過,這年頭大夫是很少見的。往往一個農莊裏也隻有一兩個大夫,時靈時不靈的,醫治些兒頭疼腦熱。因為大夫主要任務是防疫,他的醫治範圍包括了全體莊戶。在眾人眼裏,這自然是難得的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