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年齡的不同,分成五隊,一隊隊分別跑圈。打穀場的麵積很大,估計每圈有兩百五十步左右。在每隊前十名的左手背上,寫下一個阿拉伯數字作標記。
按照張涵的標準,凡是能堅持跟著領跑,跑完五圈的,直接算是通過。五圈下來共計一千二三百步,接近二千米。沒有鍛煉過,卻能一次就跑下來,不光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堅強的意誌。前兩圈,考驗少年們的身體素質;後三圈,就是在考驗少年們的意誌力了。
這樣身體強健、意誌堅強的人,張涵自是如獲至寶。種地都是要選種的,這種人當然是良種,估計還是變異的超級良種。可惜,數量少了點兒,隻有十五歲和十四歲的兩隊中各有一人。張涵自然把他們叫過去溫言撫慰了一番,旁的不說,先留下個好印象。能堅持不懈,總會有出息的。問了問他們的姓名,說了幾句閑話,張涵便讓人扶他們回家休息去了。
在這天測試的最後,張涵收獲了一個驚喜。在十歲那隊中,竟然也有一個童子跑還有到了五圈,張涵喜出望外,不由自主就走了過去。站在終點等候,心說,就算這小子最後沒跑完,他也要把他收下來。
王文祥跑完了。盡管他跑到最後,搖搖欲墜,卻還是堅持到了終點。張涵搶上前驅,扶住他,“別停,慢慢走,跟著我走,過一會兒就好了,……”
張涵的話音未落,王文祥一張嘴,飛流直下三千尺,張涵連忙飛身閃過,王文祥吐了一地。
王文祥給張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讀過一點兒書,有名字,才僅僅十歲,性格極為堅毅,還差點吐了張涵一身。張涵深深地記住了這個名字。
第一天的測試,基本就確定了最終的人選。其後進行的跳繩、跳格子、射箭、跳遠、角抵、騎馬打仗等一係測試,不過是在少年中,挑選有特長的——力氣特別大的,頭腦非常好的,特別靈巧的……這樣的人也不多見。
三天的選拔結束了,卻在魯北莊戶中留下了層層餘波。最後,張涵隻從魯北帶走了五十名少年。但是,他在每小項比賽結束後,都會向優勝者,發一些小木刀/小木劍/小弓箭作為獎勵。這些東西不值多少錢,卻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熱情。莊戶們也津津樂道了好長時間。選拔測試項目成為一種新遊戲,在孩子中流行。
熹平二年,張家從各地莊中選出了八百名少年,四百八十名少女,充作仆婢,並在騶縣大興土木,將張塢近處的一處莊園中修建了大片亭台樓閣,又廣泛種植奇花異樹,以為待客之所。
整個土木工程持續了將近年,到了熹平四年(175年)冬才初步完工,到那時候,張莊奇花遍地,異樹成林,亭台山起,仆婢如雲,美酒雪糖尋常物,山珍海味竟日來。賓客往來,日夕不斷。
維持如此大的一所莊園,幾百名名仆婢是斷然不夠的,張家陸陸續續又挑選了幾批,幾乎成為定製了。所挑選出的仆婢像原來一樣,先是教讀書識字,然後,才教以仆婢之事。於是,張家仆婢奴婢皆讀書,能用《詩經》中的句子對話,遂傳為美談。
《詩經》是士族等上層社會的必修課本,在日常對話中,經常會引用《詩經》中的話。可以說,不會《詩經》,就等於不會說話。當然,這是對士人的要求。作為仆從,他們能恰當地引用幾句《詩經》,張家就已經大有麵子了。
時人皆歎張氏奢侈無度。但這與張家要做的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奢侈就奢侈,張涵不在乎這個。
張家的莊園分布很廣,張涵花了半個月時間,才把這八百少年安頓好。一一打散,分成了八十個什。最初的要求是洗澡,每人一到卞南莊,便被領去沐浴,洗的幹幹淨淨,換上一身新衣服,才被分配鋪蓋和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