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六十一章 天子東歸[1](1 / 3)

並州北有西部鮮卑,西有羌胡,雁門郡有雁門烏桓,西河郡有南匈奴,皆不可小視。其中,南匈奴於中平五年分為兩部,一部留在了故地,有十餘萬之眾;另一部隨著去卑、於夫羅遠走河東郡,也有數萬之多,後與白波賊勾結在一起,以劫掠為生。西部鮮卑是彈汗山直屬,勢力不弱,人口多達數十萬眾。羌胡、烏桓二族人少些兒,也均在三五萬之間。大漢國勢衰微,董卓率並州軍南下,並州諸郡大為空虛,各族便均蠢蠢欲動了。

當初,伍子方平定並州,實際上,隻占據了當時還在大漢國控製中的部分。在並州九郡中,太原郡和上黨郡完全在控製中;而雁門郡也還算可以——雁門烏桓在剿滅張燕時,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暫時安分守己;西河郡時有南匈居住,經常往來於上郡和河東之間,情況也不太好;五原、雲中、定襄、朔方四郡卻大部不在控製之內了。

當然,並州本來人口就不多,八成人又集中居住在太原、上黨和雁門三郡。定襄、五原、雲中、朔方等郡人煙稀少,稍多者僅僅兩三萬,少者甚至不足萬人,尚不如內地一普通縣城人口多。在這些地方,胡人遠遠多於漢人,故稍有動蕩,諸地便不複為我大漢所有。

這兩年來,伍子方立足一穩,便積極收複失地,先後收複了定襄、五原、雲中、朔方四郡。不過,收回的五原、雲中、朔方三郡27城,已經看不到漢民了。如今形勢不穩,伍子方也無法移民。當地之人皆是駐軍。

“……,並州情況,就是這樣。

我軍占據了並州的精華地區,呂梁山脈護住了該地西翼,地勢易守難攻,我軍防守並不困難……”

伍子方端坐在那兒,言辭簡潔,腰杆挺的筆直,雙手自然下垂在膝上,很有一派軍人風範。一屢陽光透過琉璃窗照在他的身上,梳理的整整齊齊的頭上露出幾絲銀白,楞角分明的臉上也流露著幾許風霜。顯而易見,收複失地可不象伍子方說的那麼平淡。個中的艱辛,張涵一清二楚。大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乃水草豐美之地,不會有人甘心讓出來的。

“……,攘外必先安內,欲解決並州事,必先解決雁門烏桓……”

幽州大局已定,張涵自然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並州。此次調回伍子方,卻是希望能借助伍子方的親身體會,確定並州方略。

隨著伍子方的述說,張涵漸漸對並州局勢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

伍子方部在並州占據七郡,他所言的“精華地區”,是指太原、上黨和雁門三郡,也就是後世的山西。其餘四郡沒有居民,都是駐軍,沒有油水,各族寧願去放牧,也不會去劫掠駐軍。所以,需要防守的,隻有‘山西’。而山西西有呂梁,南有黃河,北麵的缺口又又雁門關,可謂易守難攻。雁門關作為九塞之首,是山西防禦的第一要地。

伍子方沒說如何解決雁門烏桓,這也不必多說。若是老老實實,那就如同上穀烏桓的待遇——打散分開;普及義務教育,教導他們學習漢語漢字,學習耕種;抽調青壯年成軍,驅之為前鋒,減少人口的自然增長,並預防有人異動;鼓勵異族通婚……諸如此類。不然的話,張澗還正缺少勞力呢!

“……然後,重設使匈奴中郎將和度遼將軍……”

按伍子方的意思,便是借著這個名義,慢慢恢複對南匈奴的控製,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其遷入內地,然後,西平羌胡,北定鮮卑,千秋萬載,一統天下^-^。

“嗯,伯矩是胸有成竹呀!”

伍子方所說的,很合張涵心意,他便順勢誇獎了句。伍子方笑笑,沒有說話,張涵也就不再多說。

“幽州的局勢大局已定,劉成高(劉文標)還需要一點時間,但高子柔(高順)那裏的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寧縣保留兩萬大軍足矣,我會把烏桓騎兵都調到南邊來,還有兩萬步兵,就調到並州去好了。去年俘獲了不少牛馬,新組建了四軍騎兵,寧縣定了有一軍,柳縣也有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