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戰前,華夏軍界的看法是:伊軍規模龐大,作戰經驗十分豐富,實力是很強大的。
雖然美軍最終會擊敗侯賽國,但贏得不會很輕鬆,戰爭有可能是長期性的,而且美軍會付出相當慘重的傷亡代價。
西方的軍事界也是這個觀點,認為漂亮國將會麵臨一場苦戰,傷亡甚至會高達數萬人。
包括漂亮國自己,也對戰爭的傷亡做了充分的準備,後勤部門甚至準備了近萬個運屍袋,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戰後雙方的損失對比讓人們目瞪口呆。
美軍作戰陣亡148人(絕大部分死於友軍誤炸或者己方彈藥爆炸事故,死於伊軍火力的僅十餘人),戰鬥過程中傷亡約700餘人(包括所有輕傷人員),患病、其他原因受傷者約3000餘人。
反觀侯賽國的損失是多大呢?
傷亡超過10萬(死亡2.5萬,受傷或被俘8萬餘人),損失坦克3900餘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飛機324架,艦艇143艘。
大量基礎設施損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刀,十年內間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0億美刀。
也正是通過海灣戰爭,美軍一戰封神,重新確立了自己在軍事領域無可匹敵的地位。
美式裝備得到了普遍認可,促進了漂亮國的軍火出口。此戰極大增強了漂亮國的自信心,刺激了漂亮國對世界各地區事務的進行幹涉的野心。
這場現代戰爭的結果徹底驚醒了華夏。
華夏的軍方領導人之前雖然認為自身的實力與美軍有差距,但差距不會有這麼大,以“第三軍事強國”自居,認為自己還是可以與美軍進行較量的,但以海灣戰爭的結果來看這種想法隻是一廂情願。
以華夏軍隊當時的作戰思維、武器裝備來看,如果與美軍作戰,結果不會比侯賽國軍隊好到哪裏去。
於是,這場戰爭真正打醒了華夏人!
尤其是軍方將領和那些沒見過世麵的軍事評論家,使他們從“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迷夢中徹底醒來,看到了與世界軍事最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
舊的“大縱深全麵戰爭”的理論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打贏高科技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華夏軍方才如此迫切的想要進行現代化改革。
而這次改革就是以這次蘇兩七改裝集訓為試點,後期向全軍推廣。
左克旗場站此時已經配置了一個地空導彈營,一個地麵高炮營,一個對空雷達連,一個電子對抗連,一個加強警衛營,一個後勤保障營,一個機務連。
再加上即將到來的101飛行大隊,直接可以算上上是一個加強團了,而作為左克旗場站負責人的柴耀東,從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修回來還不到兩個月。
同樣的,作為場站二把手兼政委的侯立軍則是留學於蘇聯朱可夫防空軍事指揮學院,其他作戰參謀等人則均是兩年前空司花費巨大代價派遣至蘇聯各軍事學院進行進修學習歸來的。
這樣一支不到二十人的領導班子,最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年輕,是真的年輕,作為場站負責人兼代團長的侯耀東今年才32歲,算是這支領導班子裏最大了了。
而最為年輕的則是電子對抗連連長劉瑞傑了,今年才26歲。
待6架運-8落地後,柴耀東攜一眾左克旗場站骨幹力量前往跑道迎接。
“魏團長你好,我是左克旗場站負責人柴耀東!”
剛走下運輸機的魏國棟等人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看到肩扛大校軍銜的柴耀東走了過來,兩人互相介紹一下,確定了主場後,一眾人跟著柴耀東來到了左克旗基地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