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的起降模擬訓練對於邵凱他們來說簡直可以用枯燥乏味來形容了,原本以為蘇兩七與他們曾經駕駛過的八爺天差地別,沒想到區別不大。
當然,這僅僅隻是從模擬起飛降落這個過程中來對比的,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滑跑距離了,蘇兩七滑跑四百米就能抬頭起飛,打開減速傘滑跑六百多米就能停穩。
而他們曾經駕駛過的八爺起飛滑跑距離在同樣加力全開的情況下也要近六百米,而降落滑跑距離在同樣的情況下也要滑跑八百五十米才能停穩。
而今天的模擬起降對於遠道而來的蘇聯教官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他們要通過最基礎的飛行動作來掌握這批飛行員的飛行駕駛水平及控杆能力。
最基礎的飛行駕駛動作往往最能直接體現出一名飛行員的飛行水平。
就單單一個操縱搖杆來說,其動作分為好幾種,比如說帶杆、推杆、回杆、鬆杆、抱杆等等,而且控杆的過程中還要雙腳調整舵麵。
同樣的登舵動作再細致劃分又有好多種,比如說順舵、反舵、出舵、抵舵、舵杆一致等,每一個細微的調整動作都能使戰機的姿態發生變化。
飛行中姿態和狀態的保持和改變往往不是一步就能到位,常常要經過幾次修正,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叫“少量多次,往複修正!”
而蘇聯教官通過用這樣的方式大概掌握了13名飛行員的技術水平之後,才能因材施教,準確製定出屬於每個人的訓練計劃。
畢竟這支隊伍裏有魏國棟這樣的王牌飛行員,同樣也有向邵凱這樣的菜鳥飛行員,肯定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去訓練這兩人。
用普通的飛行時長來製定計劃肯定是不合適的,畢竟飛行行業有的時候也講究天賦,有的人能依靠勤能補拙,而有的人往往能依靠天賦而事半功倍。
很快,有關於這十三名飛行員的最新訓練計劃被斯坦尼斯拉夫等教官製定出來了,原先的長僚機配合徹底打亂,在隻有兩台飛行模擬器的情況下將13名飛行員分為2組,分別展開不同的訓練。
第一組是以邵凱等人年紀較輕,接受能力較強的飛行員組成,因為他們年輕且受教育程度相對於二組的人來說比較高,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強。
而以魏國棟等人年齡較大的飛行員來說,他們固有的飛行思維約束了他們對新生觀念的接受能力,這一塊的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隨著起床號的響起,96061飛行大隊的所有人再次被集結到飛行模擬器跟前。
“下麵我結合昨天的模擬飛行情況對你們進行分組訓練,這位是蓋奧爾基教官,以後就是第二組學員的飛行教官,明白嗎?”
斯坦尼斯拉夫教官抬手指了指站在他右側的一名中校軍銜的蘇聯教官介紹道。
“明白!”分組訓練,這是他們早已預料到的結果,畢竟這些人每個人的飛行水平真的不一樣。
“好,我念到名字的學員出列,以後你們就是第一組,留在隊伍裏的,就是第二組!”
“邵凱!”
“到!”
“張王寧!”
“到!”
“許洋!”
……
隨著隊伍裏六名較年輕的飛行員走出隊列,後麵就剩下魏國棟為首的老飛了。
“鑒於你們華夏名字的特殊性,我現在要求你們給自己想一個符合你們自己情況而且還好記的代號然後告訴我,明白嗎?”
“明白!”
頭一次聽說要給自己起代號,還要符合自己便於記住,這不就是自己人所說的外號嘛,這個倒是有點新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