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7號準備完畢,請求既定科目實驗!”
操控戰鷹滑至待飛點,邵凱向塔台申請起飛許可。
“鷹眼7號,接下來的測試將有我來負責指揮,注意一定要按照要求進行科目測試,明白嗎?”
塔台內,鄭如偉一臉正色,這次鷹眼項目的試飛工作再次落在了他的頭上,再加上前幾天剛剛痛失劉剛同誌,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故再次發生,所以他再次要求邵凱要聽從指揮。
“鷹眼7號明白!”
“可以起飛!”
“轟……”
沉寂已久的蘇兩七再次發出獨特的發動機咆哮聲猶如天鵝展翅一般衝向藍天。
“鷹眼7號呼叫,我已到達指定高度,請指示!”
按照既定航線來到測試空域,邵凱將高度保持五千改平飛行。
“打開鷹眼!”
“明白!”
回複完,邵凱按照步驟開啟雷達,同時給傳感器供電,然後等待塔台反饋。
“檢查慣導、檢查gps、檢查紅外探測、檢查激光探測……”
“慣導顯示正常,gps定位正常、紅外指示正常……”
根據地麵指令,邵凱配合挨個檢查所有實驗設備,每檢查一項,就向地麵彙報一次。
而地麵上鄭如偉在一眾科研人員的配合下開始在大型計算機界麵同步檢查機艙內儀表及實驗設備運行狀況。
“數據傳輸正常、無線通信正常、姿態感知同步、gps實時同步……”
“鷹眼7號,目標機已經升空,請改航向至045!”
隨著各崗位報告載機數據已經實現同步上傳,相應的負責這次測試任務的目標機也從跑道起飛。
“明白!”
聽到目標機已經上來了,邵凱明白現在改變航向就是要與目標機拉開距離,按照試飛計劃,今天要測試載機在高中低三種高度下的最大探測距離。
十分鍾後,邵凱按照塔台指令開始掉頭,同時拉下頭盔顯示器,熒光掃描畫麵出現在自己視野。
“7號報告,目標機已出現,速度630,方位225,距離58,高度4800,坐標東經xxx,北緯xxx……”
等待了大概一分鍾,邵凱終於看到目標機詳細數據出現在自己視野,立即通過無線電向塔台的鄭如偉彙報。
”塔台收到!“
因為載機和目標機的數據同時與地麵這邊配合實驗的計算機同步,所以地麵人員在第一時間就拿邵凱所彙報的數據與目標機上的數據進行比對計算。
“7號報告,目標機開始沿著270方向盤旋轉彎,距離49,高度4900……”
“塔台收到!”
“7號報告,目標機已消失!根據飛行軌跡判斷他在我上方242方向!”
“塔台收到!”
“7號報告,目標機出現,高度1000……”
第一天的測試實驗結束,經過地麵人員的精心計算比對得出鷹眼雷達在五千米高度對目標探測距離最遠為56.4,數據顯示相對穩定。
在一千米高度對目標測算距離最遠為27.2,但是很容易受到地麵雜波幹擾,數據顯示極不穩定。
至於七千五百米高度,測試距離最遠為39.7,不過當探測到這個最大距離時,雷達溫度有明顯的升高,數據同步時長有所延遲。
雖然隻是簡單地測試了一下鷹眼在三個不同高度的最大探測距離,但是邵凱感覺這樣的試飛簡直比空戰格鬥還要疲於應對。
在飛行實驗時,他的每一個飛行動作都要經過塔台下達相應指令他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幾乎沒有自主操控的機會。
。您提供大神戰隼的長空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