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除了婦孺老人,全是會種地的人。
劉協大手一揮,正月沒有地可種,全部開動,準備建設新營地,創造新家園。
他同袁滂商議,把大軍交給關羽、張飛,分為前軍和後軍,直穿右扶風而去,趕往涼州。
留下五千人,虎卉若幹,然後袁滂也陪同自己,駐紮在長安,為大軍解決後勤糧草之憂。
如此獨斷專行,出自一個四歲幼子,袁滂自是驚異不已,不過轉念一想,陛下強行安排皇子外出,此舉看似膽大妄為,豈能不在他身邊暗派高人相助?想到這裏,疑慮漸去,痛快地答應了。
而將令下達全軍,許多人卻以為是袁滂的意見,都認為老薑確實夠辣,不覺有異,紛紛領命而去。
由於袁滂的病導致至今無法出帳,劉協則完全是無人管束了,開始意氣風發地親自組織,進行開發建設新營地。
過去的長安城曆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和排水也出了問題,嚴重不暢,汙水時常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汙染,水質越來越鹹,極難飲用。
劉協以長安城北臨渭水,而渭水時常南北遷徙,長安難保有被水淹的危險為由,組織這些戰俘和士卒,在龍首原南麓,建造新的營地。
所有的農戶,在劉協的指揮下,全部變成了石匠、泥水匠、瓦匠,詳細分出了地基工程:細分為挖石頭小組、搬運小組、砌石頭小組;牆體工程:細分為架模小組、挖土小組、運送小組、夯土小組;房頂工程:壘窯小組、伐柴小組、製瓦小組、燒陶瓦小組等等。無數個小組各自獨立,分工作業。
由於關中大地到處都有黃土,粘性好,立性也好,夯土圍牆很好,燒製瓦當也是極佳。驪山石頭多的不得了,怎麼挖都不怕。
由於渭水河畔的麥,一旦收獲,所得足以供應大軍,劉協直接要求每日供應幹飯。這一舉動,獲得了許多虎賁衛士的議論,也爭取了許多戰俘的信任。
所以地基和夯土圍牆很快起來了。幾天後,開始上瓦。還是流水作業,在統一標準的情況下,僅用十天,就建造出了第一批一千個小房子。統一朝向,統一樣式。清一色的石頭地基、土牆、瓦頂。隻是沒有院子,劉協計劃將來有時間再說。
由於取得階段性進展,劉協大手一揮,把房子分給了在勞動中表現最賣力的一千名戰俘,說這是給你等居住權。
看著這些人相互觀看,臉上驚異不定的表情,劉協道:“從即日起,我免除你們的戰俘身份,一律改為我帳下的征召士卒,每人服役期五年。你等將不做戰兵,不去前線作戰。專門做建設兵。你等要在春耕之前,趁著農閑,建上兩萬多座房子,讓你們每人都可以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這些房子建造出來,是給你等自己居住的,我希望,今年你等每人都不再住茅屋!”
看著逐漸變得狂喜的戰俘們,劉協繼續說道:“將來,會在長安城外,大力開墾土地,你等都將參與耕地和播種,也都將獲取每人最少十畝土地的使用權。我會按照你等勞作的情況,逐漸減免你等在這裏的服役期。服役期內,你們口糧由我提供,服役期滿,你們可以靠著土地過活,若是不願在此地,去留自便。”
頓時,下麵亂成一團了。無數人口口相傳,消息傳得很快,也許多人不相信,更有許多人不明所以,既疑且惑,東張西望。
王越等一幹衛士,都以為這是袁滂出的主意,心想,這老頭子竟然如此會打糧食的主意,還騙人家說五年,嘿嘿,能把今年湊合過去,大軍就回朝了。誰還管他們死活!
看破是看破了,不過都不說破。任由這些人幹的熱火朝天,大冷天把衣袍都汗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