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屯田之始(1 / 2)

長安,戰俘營。

劉協在盛怒之下,當眾鞭笞了黃綱,並當即要求所有原黃巾戰俘停止勞動一天,在茅屋中休息,等待製訂新的規定出來。

黃綱的屬下,有著一千名獄卒,不過名額並不滿。劉協懶得過問他吃空餉的事情,隨手指了五名獄卒,要求他們關押黃綱在一間茅屋,等待進一步調查後進行處置。

王越跟隨著皇子協,檢查了戰俘營的各個角落。發現這裏,被黃綱采用了朝廷的鄉裏製度,進行建設:三人強行劃為一家,五家一鄰,五鄰一裏,四裏一族,五族一黨,五黨一州,五州一鄉。他設立出來一個鄉,現在尚不足編製。

雖然是按照鄉裏製度來劃分管理,但是他沒有建立裏胥、鄰長等基層組織負責製,而是自行安排親近獄卒來代管,嚴盯鄉裏,他把這些人沒有當作庶民或者戰犯,而是純粹當作奴隸來看待,極盡剝削之能事。

隨著深入了解和調查,更多的醜惡事情,浮出水麵。

可以說,這個黃綱,在壓榨人員價值方麵,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戰俘營種種跡象顯示,他絕對是個冷血變態的殘酷家夥,雖然為朝廷創造了數千萬錢的價值出來,但是他自己私藏的和挪用的,絕對也不是少數。

據留下的獄吏反映,他曾經剝了一個人皮,製成包囊,隻因為那人是冀州烏桓與漢人的混血雜種,胸上有美麗的紋身。後來黃綱時常撫摸奇異花紋的包囊,那種強烈的刺激感,滿足了他畸形的欲望;而更多地往糧食中摻雜沙土,以次充好,拿著好的糧食囤積外售,反倒是小事一樁,似乎不值一提了。

經過檢查庫房,發現當初桓典購置的大量糧食,至今僅僅還有一半,囤積在長安的糧食,最初是為了安置流民所預備,可後來秦川流民大規模逃亡荊襄地區時,地方官員也隨即逃跑,沒有用上。設置戰俘營之後,糧食本可以用作戰俘營的恢複生產,卻又被黃綱暗暗掉包,重新販賣。

幸好,為了能夠轉賣更多的糧食,黃綱安排種下了麥。

去年桓典收購糧食時,主要還是以收購黍、稷為主。這是北方的主糧。黍就是黃米,北方很多地方都可以種植,是大漢的庶民主食。稷就是粟,小米。也是北方主要糧食產物,尤其是旱地,格外適合種植。

不過,黍和稷的售價都處於中低位,而麥的售價更高。麥這東西,經過石磨坊的碾磨,白花花的麵,可以做餅、可以做羹、可以做湯餅(麵條或麵片),在京都地區,很受貴族高官的喜愛,連一些家產豪奢的士人大族,也以常食湯餅為榮。

粟米在普通時期,價格一般為一石一百一十錢;豐年糧賤,有時一石七十九錢;災年糧貴,一般都超過一百九十五錢。大漢已經很多年沒有豐收了,倒是災害連連,所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黍米在普通時期,價格一般也是一石一百一十錢,災年超過一石一百五十錢,也是多年來,居高不下。

而麥平時一石一百多錢,在災年,因為西北地區很多種植區受羌人戰事影響,大規模減產,麥價反而能漲到一石一千二百錢。和一般的糧食比,這就是紅果果的暴利!

所以,黃綱弄了許多麥種,現在渭水兩岸大片地區都是麥田,已經在薄雪中顯出綠油油的麥苗了。黃綱還指望著,這個麥,能夠在今年,賣出個驚人的價格呢。

劉協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晚就接收了全部戰俘營資產,封存賬目,讓關羽安排士卒守著。然後召集戰俘營的人,開始全麵清查和分類。

識字的,編為學班營;有工匠手藝的,編為工藝營;會種地的,編為農墾營;女人、老人和孩子,編為編織營。

其中識字的人最少,兩萬多人中,才七八個。而且也僅僅是粗通文墨,是沒落的士族,逢遇災年淪為流民,後被裹挾為黃巾賊的。

會工匠手藝的人,大約有兩百多人,鐵匠十餘人,木匠三十餘人,石匠四十餘人,其餘的五花八門,有鎖匠,有紙紮匠、磨刀磨剪匠、皮匠、漆匠、陶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