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喜歡法治,總是認為,用人來管人,沒有用製度來管人靠譜。所以他平時很不喜歡有淩駕於法製之上的特權存在,但是,涉及到禮儀尊卑權利秩序的大事,他絲毫不敢馬虎。
但是,勸諫無用。
皇子協平時一向從諫如流,很容易妥協的性子,在這事情上,一反常態,出奇的頑固。
曹操有些想不通,呆在劉協跟前不走。
劉協想了想,拉著曹操去了一趟霸陵。
在長安東南,有兩座漢帝陵,一個霸陵,一個杜陵。其他九座先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麵的鹹陽原上。史籍記載,在更始帝和赤眉軍混戰時期,那一段戰亂年代是瘋狂野蠻的,“燒長安宮室市裏,害更始。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另外,宗廟園陵,皆被發掘,唯有霸陵和杜陵僥幸保存完好未被破壞。
先前羌人寇三輔,洛陽很緊張,那一段時間,西伐軍緊急趕路,就是因為生怕來晚了,皇陵被掘。
霸陵,也叫灞陵,是先漢孝文皇帝的陵墓所在,靠近灞河,位於白鹿原東北角,依山開鑿,史料記載極少。不過,劉協看電視新聞時,記得新世紀之初,曾發生過一件大事,就是霸陵旁邊的竇皇後墓被盜,大量陶俑被盜墓賊出售,其中六件被偷運出境,還差點在紐約索斯比拍賣行拍賣。後中國政府聞訊,由國家文物局、外交部與美方進行了大量交涉,索斯比才撤拍了這六件國寶,並於兩年後將這六件陶俑歸還中國。
當時新聞轟動一時,許多電視台都跟風做了一個係列報道,話題緊緊圍繞曆代盜墓、文物保護、漢帝陵的曆史文化等,做了科學普及。
當時劉協特別注意到,電視中講,在三國時期,曹操曾經組建過專業的盜墓部隊,以致後世的盜墓,俗稱“倒鬥”,官名卻叫“摸金校尉”。傳說是曹操遭遇了財政危機,而當時盛行厚葬之風,逼於無奈,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行此惡事。
另外,電視中也提到了這個霸陵和杜陵,說根據文獻記載,在西晉時期,某年六月,曾有人盜發霸、杜二陵及薄太後陵,還說文獻記載很清楚,陵墓中的太後麵如生,盜墓所得金玉彩帛不可勝記。
也就是說,霸陵、杜陵,雖然在東漢時還是保存完好的,但是後麵仍舊沒有逃脫被挖掘的命運。這不是中國人喜歡挖前人的墳墓,而純粹是厚葬之風帶來的弊端。
改開初期,民間曾有諺雲: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萬元戶。可見其中利潤之豐厚。
若是墓室沒有東西,僅僅一襲屍身,料想也沒有眾多前仆後繼的盜墓專業戶了。
厚葬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風俗,也是一種文化陋習。很多人活著的時候,省吃儉用,死了卻極盡哀榮,大量金銀、絲綢、彩帛、玉器、漆器、陶瓷等等,陪葬其中,墓室也修的比陽宅還漂亮。
尤其是帝陵和諸侯王陵,特別講究,陪葬品眾多,也是盜墓愛好者的重點照顧對象。
劉協帶著曹操,來到霸陵陵園,盛德園。這裏闊十三間,進深五間,周施回廊,地鋪素麵方磚,廊外有卵石散水。有寢殿和便殿。便殿在寢園東部,是一組多功能的建築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間組成,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設施。寢園南部有大麵積的房屋建築,為守陵者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