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孫權在準備(1 / 2)

孫權有著必須要稱帝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是周瑜等人無法反駁的。

而且吧,大家都是聰明人,從孫權的理由中,周瑜等人也都已經聽出來孫權對稱帝的決心,知道這時候再不知好歹的反對,反而會引起孫權的逆反心理。

既然在政治上有迫切需要稱帝的理由,那麼周瑜也選擇了退讓,畢竟戰略這東西,隻是政治的延續,是可以做出調整的。

周瑜隻是問了孫權一個問題——稱帝後,跟曹魏和西蜀之間的關係,該怎麼去界定。

一旦稱帝,那就不存在什麼同盟不同盟的問題了,劉備這個人雖然仁德,但並不代表他軟弱,他不會再繼續跟孫權這個“篡逆之輩”保持同盟的。

而曹魏方麵,才剛剛“代漢自立”,對孫權這種“自立稱帝”的行為,肯定也不會容忍......更別說曹魏還想著要盡快收回青徐和汝南地區呢。

如何在這個複雜的局麵下尋求對江東最有利的外交政策,對現在的江東,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問題......其實孫權也沒有想好,為此,不得不征求張昭的建議。

江東真的沒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說法,張昭和周瑜之間也沒有這樣的分工,兩個人是都可以對內外事發表建議的人,而且張昭作為江東的大管家,在政務上的話語權還是比較重的。

張昭想來想去,建議孫權在稱帝後,向兩家同時派出使節,先試探一波兩家的反應。

如果兩家反應都很差,那別說了,讓周瑜和陸遜做好淮海和青徐的防務,讓朱然,孫韶,孫桓等人做好長江防務,隨時防備對方打過來就是了。

可如果兩家中有一家反應還行,那就盡量模糊處理一些事情,讓出一些利益也不是不可以,跟其中一家結盟,起碼先把局勢穩定下來就好。

而曹劉兩家裏麵,張昭其實更傾向於跟曹魏結盟的。

倒不是張昭的法國謀士毛病又犯了,主要是張昭真心覺得吧,現在的曹魏,其實是比較好欺負的一方。

你別看現在的曹魏經濟體量和軍隊數量都是三國中排第一的,但曹丕這個人......說實話,別說孫權看不起,就是張昭都覺得這人不咋地。

繼位不久就在雍涼打了這麼大一個敗仗,回到鄴城居然還有臉代漢自立......這人除了臉皮厚以外,其他的本事,跟曹操比起來真的差遠了。

而相反,西蜀那邊,劉備還活著,荊州關羽也不好惹,麾下更是兵強馬壯,謀士武將眾多,剛剛又吞並了雍涼二州......固然一時需要休整消化,但一旦等劉備消化完雍涼二州,實力肯定還得提升一個檔次。

現在的實力對比,已經跟一開始的時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沒看到即使是周瑜,都已經沒有再提什麼孫劉聯盟了麼。

對比好欺負的曹丕,劉備才是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梟雄,而一旦讓這個梟雄打下長安或者宛城,也獲取進入中原的通道的話,那曹丕和孫權就不是名義上結盟,搞不好是真的得聯合起來,才能對抗劉備這個梟雄了。

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張昭其實是建議孫權跟曹魏結盟的。

周瑜對此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在周瑜看來,張昭的提議,真不是錯誤的。

十年前,在巴丘的時候,周瑜跟當時還在世的魯肅密議的時候就說過,一旦江東能出兵淮南,攻占青徐,而劉備能出秦川,進攻長安,雙方的盟約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現在已經到了這個時候,因此周瑜也不是特別堅持這個孫劉聯盟了。

現在的局勢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了,雙方之間的關係,也已經無法靠一紙盟約來束縛了。

再者,張昭的考慮是對的,畢竟在周瑜看來,老奸巨猾的劉備,確實比傻乎乎的曹丕要難對付的多。

至於曹丕怎麼想......到時候再說吧,反正應對方案已經有了,實際如何,還得看隨機應變。

在掃清了最後一道障礙後,孫權決定稱帝的這個事兒,就在小圈子裏達成了一致。

而之後嘛,孫權也得做點準備才行。

不是說我今天下一道命令說要稱帝,就可以登上龍椅做皇帝了的,很多事情也需要提前準備。

比如像曹丕和劉備,這倆都做了很多的準備,甚至曹丕還為了營造“祥瑞現世”的征兆,提前了一年進行準備。

孫權就算再著急,總不好自己開口說自己要當皇帝吧。

這個什麼祥瑞啊,什麼讖言啊,什麼百官請奏晉皇帝位的表章啊,都需要安排人專門去做,而稱帝需要的各種禮製,也需要人安排人去準備,這都需要時間。

就這樣,繼曹丕稱帝後,劉備和孫權的稱帝準備工作,也都在有條不紊的準備中。

建安二十七年,也是曹魏的黃初二年四月。

劉備於成都武擔山之南即皇帝位,繼承漢室大統,宣布“嗣武二祖”,也就是繼承劉邦、劉秀兩人的帝位,年號“章武”,改元章武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