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不能怪曹丕反應這麼大,實在是劉備找的這些人吧,基本涵蓋了如今季漢數州最有決策權的人物。
漢中,是劉備前兩次北伐的後勤基地,而成都不用問,季漢的都城所在,至於荊州,前兩次北伐已經快打進中原來了。
劉備突然調這些地方的主官前往長安議事議什麼事兒,難道要在短時間內再打一場?!
曹丕是真的不知道劉備哪裏來的這個底氣,時隔一年就要發起又一場大戰,但蜀賊兩次北伐的戰果,讓曹丕是真的不敢掉以輕心了。
再一個,如今大魏的情勢也不容易樂觀。
曹丕從繼位魏王到現在,不過是六年不到的時間,前後已經打了兩次大戰了,而且每次都是兩線作戰,即使是以大魏的底子,也依然有點吃不消了。
劉備老了要發瘋,他曹丕可不想陪著劉備發瘋。
因此,曹丕下令宛城司馬懿,許昌王淩,武關郭淮,潼關王昶,四個方向加強戒備,做好堅守準備,同時派出曹真領兵兩萬,進駐函穀關,夏侯尚領兵一萬,隨時準備支援許昌或者宛城。
跟你劉備對攻是不可能了,你劉備要發瘋,我可不幹.緊閉關隘,堅守為上好了。
而劉備呢劉備真沒瘋。
季漢的底子還不如曹魏厚實呢,這才剛剛休養一年就發動戰爭,哪裏禁得起這樣的折騰。
劉備找這些人來,其實主要是想要把一些事情做在前麵。
第一件事,就是關於左馮翊遷民屯田的事兒,這事兒是早就說好了,暫時擱置,等到祭祖結束後再議如今到時候了。
第二件事,就是複設丞相的事兒。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後一件事,因為事關整個大漢的行政體係調整。
三省六部官員各司其職,各有職權,你突然給這些人頭上安一個婆婆,沒有足夠的大佬支持背書,這種事兒怎麼想都不好執行。
三省官員,中書令諸葛亮,尚書令法正,侍中龐統,肯定是要叫來一起商議的。
六部尚書,除了湊數的工部尚書簡雍外,兵部尚書張溪,禮部尚書秦宓就在長安,刑部尚書董和以及代行吏部尚書事的吏部侍郎陳震要留守成都,暫時來不了,戶部尚書劉巴在漢中也就是除了要留守的董和跟陳震外,其他能去漢中的人,劉備都叫去了。
至於徐庶和王基,代表的是荊州諸官和大將軍關羽的意誌,張飛本人也親自到場,他和還停留在長安的趙雲一起代表了軍方的意誌。
這麼多人一起商議,最終決定下來的事情,誰也沒辦法推翻。
左馮翊屯田這事兒吧,倒也不難。
劉備經過了兩個多月的不斷思考和權衡利弊,再加上諸葛亮幫忙分析,劉備基本已經有了決斷。
把張溪,龐統,黃權的建議,各采納一部分,組成了一個新的方案。
關中之地,不管從軍事,政治,經濟任何一個角度來講,都非常重要,因此,關中之地的守衛,肯定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張溪建議在左馮翊遷民軍屯,這個方案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肯定是要作為基本框架來執行的。
至於怎麼軍屯,諸葛亮雖然讚同張溪的抽調郡兵戍邊的想法,但是呢,肯定不能跟張溪想的那樣搞,那樣太過於消耗士卒了。
如果隻是在雍州所部招募郡兵戍邊,這倒不是什麼大事兒,但荊州和益州距離雍州都太遠了,你讓這些地方的郡兵來雍州戍邊,他們能不能適應雍州的氣候水土先不說,這路上一走就得走好幾個月,一來一回小半年呢,這樣的戍邊,意義何在?!
再說了,也沒有州郡每年都要發動六萬以上的士卒去戍邊的啊,兩漢以來,除非是邊疆有重大戰事,否則從來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戍邊行動。
因此,諸葛亮建議,即使要恢複戍邊製度,兵力也該控製在萬人左右,由各州輪流承擔,但戍邊的做法是對的,雍州這地方,缺什麼都不能缺人。
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諸葛亮建議劉備采納黃權的建議,可以適當的放開一些蜀中世家,甚至荊州世家們北上雍州的通道。
因為除了這些大世家,你從其他任何地方調集丁口北上雍州,都沒有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