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爸爸還是擔心。
寧婉微微一笑,“前幾次,我做多做空的時候,爸爸你也看見了。難道對我還沒有信心嗎?每次都高額回報我不敢說。但是憑著對未來股市的熟悉,要規避風險,我還是有信心的。”
“中國的法律有規定,私人募資,規模不能超過五十人。所以我們寧缺毋濫。而且私募本來就是富人的遊戲。是有入門檻的。爸爸你的朋友圈子大概都是千萬富翁,我們就以五百萬作為門檻好了。投資資金至少要五百萬。如果虧損了,我們承擔風險。保證到時候有五百萬返還。但是如果有利潤,利潤的百分之八十歸我們,作為管理費。”
“我們一月一返。資金和百分之二十的利潤都打回到賬戶上。條件雖然嚴苛,但是總有慧眼識珠的人,不是嗎?”
“如果投資者超過了五十人,我們就提高門檻。一定要保證投資者在五十人以內。”
對於這個,寧婉還是很有信心的。金融不僅僅是研究資金利用率,而且也研究人們的投資心理。畢竟股市被認為炒起來的情況,並不罕見。
證券投資學有這樣一個理論。在有可能獲得利潤,也有可能不能獲得利潤的情況下,人都是風險厭惡的。有這樣一個實驗。如果選擇A組合,有60%的情況獲得100萬,40%的情況虧損100萬。如果選擇B組合,有50%情況獲得20萬,有50%的情況沒有利潤。大部分人會選擇B組合。
這就是著名的“以可能收益購買風險抵消”理論。
市場正常的收益率大約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間徘徊。這已經是高風險的收益率了。如果支付百分之八十利潤,尚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利潤率。而且是月利潤率。無需承擔風險。比銀行存款的百分之零點四五左右的利潤率,高上許多。所以這個條件雖然嚴苛,但是還是有市場的。
願意直接投資於股市的,畢竟是少數。為了那百分之二十的利潤率,可能血本無歸。如果不是被金錢衝昏了頭腦,或者沒有別的選擇,一定不會如此。當然了,股市上的瘋子本來就不少。但是作為千萬富翁,這點決斷力,寧婉相信,一定是有的。
“雖然大部分私募都是口頭合約。但是和我們寧家,我們簽書麵合約。每個月月結。每個月月底隨時可以終止合約。第二個月月初不再打賬到公共賬戶,自動視為解除合約。合約的利潤,百分之八十打到寧家賬戶,百分之二十隨著本金打到投資人賬戶。”
寧婉說這話的時候,沒有什麼表情,就像是敘述一個簡單不過的事實。而寧爸爸卻愛極。有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自豪感。尤其是她說“我們寧家”的時候,那種自豪蓄勢待發,就要噴薄而出!(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