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降喜雨把子石帶到高台前,指指陶人。子石湊近去看。原來每個陶人的右手手背上都刻著一行字。每一個字都像一幅小小的畫,但畫得又不像真的物體。子石望著這些字,覺得好陌生,回想自己所認得的字,想起它們和大禹時代的字很像。他想,難道這是洪水時代的文字?我怎麼不認識?
子石所識的文字,一種是創始時代的,那是盤古、女媧、伏羲、後羿、誇父這些傳說中的先神們留下的;再是神話時代的,那是神農氏、軒轅氏、燧人氏、蚩尤、嫘母這些人留下的;再後是洪水時代,那是堯、舜和大禹、皋陶、後稷、子契、垂、伯益他們那個時代。最後就是王朝時代,夏商周的文字,和現在戰國時代的文字大同小異。母親曾說,天下留下來的文字,無論是廟堂中的還是山海中的,主要就是這幾種。可是,這陶人手背上的,分明也是文字,怎麼一個也不認得呢?難道又是河姆渡的文字?但細看,又根本不像。
子石抓耳撓撓腮,嘴裏又“卍、α、Ω、Ω、α、卍、唵、灑、啊、瑪、嚇、哈、唵、卍、α、Ω、Ω、α、卍、唵、ち、づ、£”地念起元語來。這麼多年,為了破解“圖書歌訣”,他每隔幾天要就鑽研元語,反複吟詠,後來就不知不覺地摸索出一些道道來。
原來這元語,關鍵之處在於誦讀與搭配。那個“卍”字要讀得有力,越響越好,當吼叫它時,它會發出回響,回響中裹挾隱隱的風雷之聲。“α”和“Ω”要合起來念,念成一個音,就會感覺到其中包含著大江的氣息。當他把這發現告訴媽媽時,媽媽告訴他:“其實不是大江的氣息,其實它們是大海。等你以後往東見過大海,就會明白。”但事後子石懷疑母親可能也有所不知,其實那也不是大海,而是洪水,很可能,這文字是洪水時代出現的,是洪水造就的。
“灑”、“瑪”是大象做夢時的呼嚕聲,反複讀誦,會令全身柔軟卻有勁,可以說是一種引發柔中帶剛內力的咒語。“啊”、“嚇”是當初地震時大塊地麵開裂的聲音,反複喊,等到喊聲與天地季節轉變的節奏應和時,就會有無窮力道生發。“唵”是大地整體的聲音,包含著風吹過樹林、風壓低草地、流水緩緩流過、動物靜靜漫步等諸多內容。
而不同的搭配組合,又會生發出不同的結果。如果把“卍”和“唵”合起來讀,爆發力之強,天地都能為之變色。“ち”、“づ”和“Ω”三字連搭,則能使人靜心入定。
如此等等。子石本是為破譯上古的文字而誦讀它們的,沒想到讀出來時會產生那些反應,不得不佩服元語之神奇,當真像是神傳下來的一般。可是,它們究竟在哪裏暗示出一種陌生文字的認知法門呢?這是他還沒有能夠解決的問題。
當下,子石有些不知所措。他心想,我要是告訴他們我不認識,他們會不會打我呢?要不,騙騙他們算了。就支支吾吾地開口道:“這些字……這些字……”普降喜雨道:“是什麼字?”子石靈機一動道:“對了,普降喜雨,你怎麼會說華夏的官話呢?他們都不會說嗎?”普降喜雨臉一沉道:“唉,那是因為我很小就被他們抓去過,做過很多年奴隸,長大懂事後就跑回來了。”
子石一怔:“咦?奴隸?”普降喜雨道:“你不知道奴隸嗎?”子石道:“我知道。”他想起他自己家裏的狄姨就是奴隸,以前小時候記得還有兩個叔叔也是,隻是他們一般被叫做家臣。可是他們在家裏都很快樂的,為什麼要逃跑呢?普降喜雨道:“那是魏國的一個上卿,有一天帶了一支軍隊,來我們部落,抓了一些人,給他們去開鐵礦。你看,”他捋起額頭上蓬亂的長發,“這裏,他們還拿鐵塊在這裏烙印,有印的表示是他們的奴隸,逃跑了也要抓回去。”
子石道:“他們真是壞人!”他想起,自己就遇到過不少壞人,最壞的秦國軍隊,還差點要殺了自己和好好吃肉,還殺死了父親,現在,媽媽和狄姨說不定也給他們抓了去。想到這裏,他氣憤難抑,道:“我,我要去找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