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孝莊太後(1)(3 / 3)

睿智助子奪帝位

崇德八年(1643年)秋天,當皇太極一步一步向著自己事業的最頂峰邁進之時,卻不幸突患重疾,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五十二歲。皇太極的突然駕崩,讓朝野為之震驚,莊妃悲慟欲絕,欲以殉葬之禮追隨皇太極於地下。可諸親王大臣平日裏對她便十分尊重,此時更是不忍見她年紀輕輕便被殉葬,況且皇太極子女尚年幼,不能無人照料,於是大家全力勸阻,不希望她如此作為。在大家的極力勸說下,她才漸漸地平靜了下來。為了皇太極的身後事以及能讓他的後代承擔更重要的使命,她終於決定不再輕生了。

對愛情如此忠貞,著實令人敬佩!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但因為他死得突然而沒來得及指定繼承人,以致“諸王兄弟,爭相為亂,窺伺神器”。大清王朝的貴族們,從此為爭奪皇位而展開了一場鬥爭。

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有兩個人的實力最強,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已經三十四歲,早些年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南征北戰,戰功卓著,在眾皇子中顯得異常突出;另一個則是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也曾在戰場上立過許多戰功,同時手裏握有一定分量的兵權,實力不容小覷。當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其母被強迫殉葬,皇位才落到了皇太極手中,多爾袞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如今皇太極已死,他的野心再度產生,立誌一定要奪得皇位。

豪格與多爾袞二人勢成水火,實力相當,一時之間竟很難分出勝負。皇太極的兄長禮親王代善不斷地觀望,他一時之間也分不清該支持哪一方才對自己有利。可以說,這場鬥爭無論誰勝誰負,大清的國力都會因此而受損。莊妃目睹這一現狀,心痛不已。她審時度勢,考慮再三,認為能讓這種風波平息的辦法便是不讓他們任何一方奪得皇位,這樣鬥爭便會宣告平息。可大清的基業又必須後繼有人,她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兒子福臨,若福臨能登上帝位,不但可以化解眼前的危機,自己的將來也會一帆風順。於是,她在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

莊妃知道,如果想完成這個計劃,就必須讓豪格與多爾袞都接受福臨繼位這一事實,其難度可想而知。但莊妃通過冷靜的分析,首先找到了哲哲,替她分析了種種現狀與事實,哲哲這才更加清楚地感覺到了目前大清的危機。她思考再三,感覺若想避免因豪格與多爾袞相鬥產生不可預料的危機,隻能按莊妃所言,爭取讓他們二人都不能成功,才能平息目前的危險局勢。於是她終於決定同意莊妃所請,讓福臨繼位,這樣便可以化解這場大難。

皇後與莊妃找到豪格,向他說明了此番來意。豪格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隻是因為爭奪皇位,才顧不上所有可能導致的禍患。如今被人直接指出他與多爾袞爭位產生的弊端,他雖心中難過,但知道若想保得大清安穩,自己就必須放棄這個機會。他畢竟是識大體的人,最後終於表示,如果皇位真的是由福臨繼承而非多爾袞,他便可以同意。

接下來莊妃又找到多爾袞。多爾袞則不如豪格那樣容易被說服了,他已經為這個皇位等了很多年,當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機會。可當莊妃向他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時,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並且在聽說豪格已經同意退出競爭時,心中倒真有了幾分猶豫。

莊妃察言觀色,知道多爾袞已經動心,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決定讓福臨繼位,由多爾袞為攝政王,統領軍國大權。這樣一來,雖然多爾袞不是皇上,卻擁有著不弱於皇上的權力,同時還能避免與豪格爭位所帶來的一切禍患,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多爾袞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見莊妃如此誠懇地與他相談,便不再猶豫,決定支持福臨登位。

此時朝廷中也對這一爭奪有了些許聲音。大臣索尼表示,不願支持多爾袞,如今聽說福臨有可能繼位,他便不再參與此事的討論,表示對其支持。可代善卻不由得有些猶豫,他認為若福臨繼位,莊妃便成為了皇太後,若在權力上進行把持,豈不是將大清拱手送給了一個女人?

莊妃得知這一情況後,便立即向代善表態,說自己絕對不會幹涉朝政,待福臨繼位後自己一定安居於後宮,不管政事。代善見她說得堅決,便相信了她。

在最後的擇帝大會上,各方都表現出了自己的風格,當主持會議的代善表示支持大貝勒豪格時,豪格因此前莊妃找他談過,便信守承諾,表示自己退出爭奪。這一下皇位似乎便成了多爾袞的囊中之物,可是以索尼為首的大臣們堅持隻立皇子,而不傾向於他。這種情況早在多爾袞的意料之中,他當然也胸有成竹,出人意料地表示願意支持九皇子福臨繼位,由他與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共同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