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莊妃已經同許多朝臣打過招呼,所以多爾袞的提議一出,立即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他們知道,要想奪得漢人的萬裏江山,自己人就必須要團結,每一個人都意識到,隻有這樣的折中方案才能穩定當前大清的局勢,以便於更好地向著他們的目標邁進。雖然多爾袞仍心有不甘,可是他屈服於大局,說明他不是一個愚者。
莊妃讓自己的兒子登上了皇位,雖有為自己打算之嫌,可卻因此化解了大清一場因爭位而帶來的危機。實乃明智之舉!
忍辱負重終獲光明
崇德八年(1643年),隻有六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哲哲皇後與莊妃便因此成為皇太後。接下來,他們便開始了奪取中原的大計。
可是中原朝廷這邊忽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並未等到清軍入關,便已經被農民起義軍所擊垮。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登上帝位,宣告明朝滅亡。
正欲率兵進軍中原的多爾袞見狀,認為此時李自成勢頭正猛,不可強攻,便考慮改變戰略,暫緩進攻。可是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秘密向他致書,約他一同合作,攻打李自成剛剛建立不久尚立足未穩的大順朝廷。據說,吳三桂之所以背叛自己的民族,是因為李自成不但責打其父,還霸占其愛妾陳圓圓。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便由此而得。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攻下了北京城,多爾袞迎順治帝及孝莊太後等移駕北京。從此,中國進入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階段,即清朝統治的階段。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久,順治帝的長兄豪格便被殺害,而攝政王濟爾哈朗也遭到貶官之運。這一切當然不可能是隻有七歲的福臨所為,做這一切的,當然是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的權力不斷膨脹,在朝廷中不斷排除異己,大肆攬權,順治帝也因此成了傀儡。天下人對多爾袞之名耳熟能詳,卻對當時的聖上反而不太清楚。多爾袞幾乎已經把自己擺在了皇帝的位置上,唯一與皇帝不同的,隻是一個頭銜而已。
另一方麵,孝莊太後也在積極地輔佐兒子管理朝政。她進行了一係列的政事安排,將朝廷諸事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她積極地支持滿漢並用。她清楚地看到,如果隻用滿人而放棄漢人,這個以漢人為主的江山是不可能治理得了的。同時,她還積極地教導福臨,希望他在不久後能夠親領朝政,正式統管江山。
可是,她也看出了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多爾袞的權力越來越大,若照此發展下去,遲早會成為大患。她便積極地拉攏多爾袞,不斷地給予他賞賜以及語言安撫,盡量讓他放鬆警惕,以解除福臨跟大清王朝的危機。而後人有一種說法,說孝莊太後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固與發展,屈身嫁給了多爾袞。二人年齡相當,又都是當今朝廷的掌權人,再加上“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便理所應當地結合到了一起。後來,順治便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由此也表現出了孝莊的勇氣與魄力。
當然,具體事實如何,現在已經無法完全考證。不過不管這場婚姻是真是假,孝莊太後對多爾袞的安撫至少讓他受到了一定的限製,不但沒有繼續對福臨施加壓力,反而對母子二人有了一定的保護。因此,當時的朝廷才沒有向更壞的方向發展,反而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麵。孝莊的睿智與心思在這件事中表現得很突出,這保證了大清江山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沒有出現不該有的變故。
孝莊太後之堅忍能力也開始初步顯露。為大事者,此一能力當不可或缺。孝莊太後,真乃強者也!
順治七年(1650年),正當多爾袞的攝政如日中天之時,他卻忽然患病而死。至於是何種病,也有過不同的說法。至於哪種說法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順治帝終於拿回了屬於自己的權力,十三歲的他終於可以真正地君臨天下了,一年後他開始親政。不久後,有人告發多爾袞一直心存禍心,欲圖謀篡位,於是朝廷立刻下令抄家,並廢除多爾袞的一切榮銜。許多人都猜得出來,這正是孝莊太後導演的一幕。於是,多爾袞從此成了大清的罪人。不過雖然順治帝已經親政,但孝莊太後並未完全放手讓他總攬國家的一切大事,仍然在一些事情上輔佐他,讓大清向著更加穩定與強盛的方向發展。
她教導順治帝,君當以民為本,不能恃位而驕,仍然要勤奮學習,要有遠大的誌向與目標。順治帝時時聆聽母後的教誨,感到受益匪淺,並且在母後的幫助下,不斷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悉心地管理著朝廷政務。
清軍入關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反清複明”的聲音未間斷過。清政府一直為漢人所不容,所以動亂時時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清政權。孝莊太後麵對這一狀況,更加大了對漢臣的使用。她雖然看出吳三桂不會永遠臣服於清政權,但為了安撫漢臣,仍然決定與他聯姻;同時,她又不斷地安撫平南王孔有德,並賜他女兒孔四貞許多金銀,封為郡主。像這類安撫漢臣的做法還有許多,孝莊太後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同時,她非常重視百姓的生活,在民間遭災時,她撥了幾萬兩銀子來資助百姓,雖然這點銀子算不得什麼,卻增加了清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好感。她加大力度嚴懲貪官,減免百姓賦稅,為國家的發展可以說是盡心盡力,清政權雖然並非固若磐石,但仍然不斷地良性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