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慈禧仍是置國家、人民的利益於不顧,她隻想牢牢地抓住權力,其他的她什麼都不管了。她為了自己的權力可以除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兒子;同時,為了自己的享樂可以不顧外麵炮火連天,外國的侵略在她眼裏不過是一場交易的遊戲,自己的享樂永遠是最重要的。於是,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死在饑餓與炮火中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如此滔天罪行,讓後人永遠都無法忘記。因為正是慈禧,拉開了中國近代史上恥辱曆程的序幕。
將維新變法扼殺在搖籃中
中國人民不會因為慈禧的賣國求榮而向外國侵略者屈服!當“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之後,中國人民都看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必須改變現狀,才有可能救國救民,讓中國人民重新站立起來。於是,一場浩大的變法運動就此展開。
這一天,光緒帝案前放著的一封奏疏,讓光緒帝心情激動不已。這是剛錄用不久的工部主事康有為之作,光緒知道,如果真的按康有為所言的變法內容予以實施,則大清或許可以走出當時的狀態,重新獲得嶄新的麵貌。於是,他便按照“規矩”將此奏疏呈給了慈禧,請她定奪。慈禧看過後,並沒給予太多的攔阻,這讓光緒大喜。隻要他能按奏疏所言順利地進行維新變法,不但可以讓國家改換一種麵貌,而且他很有可能就此擺脫慈禧的控製。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光緒發出了《明定國是》的詔書,並起用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變法人士,正式實施維新變法。他一連發布了幾十道政令,決定修鐵路、采礦產、辦實業、開銀行……如果這一切都能積極實施,那麼中國曆史將會發生改變,從而實現中國擺脫被欺壓的狀況。維新派更是將全部的希望押在了皇帝身上,希望能夠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因為這次變法發生在戊戌年間,所以也被人稱做“戊戌變法”。
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隻要有革新,就會有人出來反對,在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之中當然也不會例外。
當反對的聲音不斷地傳到慈禧的耳中之時,她卻並沒有發表更多的意見。但她的心中卻早已有了主意,因為她知道這次變法如果成功,自己的權力將會喪失,這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但她認為想抵製維新變法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才並未顯出更多的慌亂。她早已在《明定國是》詔書頒發的第四天就已經逼迫光緒免去了其在維新派的老師的職務,同時讓二品以上的大臣到她麵前謝恩,表明了她對朝廷仍有控製權,又將她的心腹重臣榮祿升為直隸總督,經過了一係列的規劃,朝廷重權仍然被她牢牢地握在了手中。同時,她開始密謀對付光緒,妄圖逼光緒退位,另立一個容易控製的皇帝。
光緒不久便得知了這一信息,他立即與維新派的人商量,正式開始了他與慈禧的正麵衝突。而他輸就輸在了看人不準上。維新派的人為光緒推薦了一個人,認為這個人參加過維新派組成的強學會,此時必能站在維新派一邊,幫助皇上對付慈禧太後。他們選擇的,正是直隸按察使袁世凱。
袁世凱表示,在國難當頭之際,他當然會義無反顧,一定會為皇上效犬馬之勞,推翻慈禧政權,擁戴光緒帝。光緒大喜,封他為兵部侍郎,專司練兵事務。譚嗣同便將全部計劃告知袁世凱,以求一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