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慈禧(2)(2 / 3)

光緒十一年(1885年),光緒帝十五歲,麵對祖宗的規矩,慈禧又到了把政權還給光緒帝的時候了。但她仍未完全放棄,硬著頭皮繼續把持朝政,朝廷內都知道她一手遮天,無人敢多言,便也聽之任之了。

四年後,慈禧迫於壓力終於將政權還給了光緒。可她表麵上還了政,事實上卻仍然心念政權。她以即將還政為理由,要給自己修建還政後的養息場所,開始修建以南海、北海、中海合名的三海工程。她為了自己的私欲,大興土木,而民間不斷遭災,內憂外患越加嚴重,可是她卻視而不見。對她來說,自己的快樂生活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修建的過程中,朝廷動用了數目非常巨大的銀兩,耗費了大量人力,僅是木工便需要一萬多人,其他的工人更是不計其數。她不但在國內買相關材料,甚至還向外國人買“高質量”器材,將白銀不斷地流入到了外國人的手中。

經過了浩繁巨大的工程之後,慈禧便開始了她更加糜爛的生活。雖然工程已經結束,可是她的花銷欲望仿佛是一個無底洞,並沒有因為工程的結束而結束,國庫裏的大量資金便因此在她的揮霍下不斷地流失。而她名為還政,實則仍然把持著政權,光緒的一切行動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同時國家大事也要經過她的決定才能處理。而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她更是變本加厲,以過六十大壽為借口,加大了資金投入,要將盛典辦得規模空前。

可正當她緊鑼密鼓地準備慶典之時,日本侵略者在出兵朝鮮之後,又把目標指向了中國領土,挑起了“黃海大東溝海戰”。日本軍隊趁著中國政府對他們的消極抵抗,不斷將戰火向中國內地延伸,大有席卷整個中國之勢。因這場戰爭發生在甲午年間,曆史上便稱其為“中日甲午戰爭”。而另一方麵慈禧卻在安心地過著六十壽辰,仿佛外麵不斷傳來的戰報對她來說不過是一種遊戲而已。

不過慈禧也不是完全沒有反應,她隻是采取了一個措施,便退了日本侵略者的強大攻勢。她隻是派人同日本人簽訂了一份《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送給了日本人,同時又送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便將局麵給穩定了下來。慈禧花錢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更何況是花錢消災!反正隻是花錢,便退了侵略者,“皆大歡喜”也!而中國則逐漸地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麵對她的賣國行為,中國人民發出了憤怒的聲音。台灣人民發出檄文,聲明必須殺死在割地求和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鴻章等幾個賣國賊,同時北京城還出現了一副對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慈禧終於感覺到了民眾給她的壓力,她一口咬定這一切都是光緒的責任,同時也罷免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之職,算是勉強緩解了百姓的憤怒。可是她又怎能撫平中國人民所受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