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集裝箱的設想(1 / 2)

“皇上,這是屬下應該做的。”

為了進一步確保各港口的安全,每個中大型港口都有錦衣衛駐守,他們時刻監視著港口的運行,以防隱患。

像石頭津這樣的大港,有兩百餘人的錦衣衛在負責這裏的安全。

如今,大明港口的管理和基本運營由各地方官府負責,但是貨物的裝卸和運輸,則都按片區的劃分出租給了各商業公司。

所以,那些裝卸工人都是這些公司的員工,抵達其所租借碼頭船隻上的貨物,就由他們公司的裝卸工人負責裝卸,不用去爭搶,更不用拚個你死我活。

而這些公司又受官府監管,自然就無法再形成有威脅的幫派,維護了港口的穩定。

“皇上,微臣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人忙碌的場景,真是太壯觀了。”

王夫之很是感慨的,他知道,像這樣的港口越多,越忙碌,也可以從側麵反應出一個國家的強大。

可作為穿越者,朱克臧卻並不驚訝這種情景,反而有些可惜的搖搖頭道:“這樣繁榮的港口,應該用更簡潔的裝載方式。”

“這麼多人,這麼擁擠,不但增加了各方麵的成本,浪費了大量的人力,效率也不高。”

王夫之很是讚同的點點頭,隨即指著不遠處的一台起重機和一條傳送帶道:“皇上,製造總局設計的新款轆轤性能非常優秀,微臣認為可以多用一些那樣的機器。”

轆轤,就是華夏古代對起重機的稱呼。

起重轆轤的早期記載見於《四體書勢》,《世說新語·巧藝》。

書中記述了三國魏明帝在建築淩霄觀時,誤將尚未題字的匾先釘在高處,“乃籠盛韋誕,轆轤長縆(geng,粗繩)引上”,使他能在離地25丈的匾上寫字。

而且古代對於杠杆和滑輪等借力方法的運用相當廣泛和到位,效果相當好,完全不比現代起重機差,古代有很多遺址是利用現代起重機都很難達到那個效果。

大明的新款起重機,原理和轆轤差不多,屬於十九世紀前期的橋式起重機,由蒸汽機驅動。

朱克臧繼續搖搖頭說道:“那樣的效果也不明顯,最終還是要通過人力來解決。”

大明未來的第一科學家黃履莊若有所思,在觀察了一會兒後,說道:“皇上,微臣觀察瓷器製作過程中,有一種稱為——匣缽的物件,瓷器需要高溫熱處理才能燒成,先將各種瓷坯裝入匣缽,然後才裝進窯爐焙燒,采用匣缽除了提高燒製瓷器的數量,還便於陶瓷工匠進行搬運、裝卸。”

“不如,我們給船運的貨物也加上匣缽!”

這不就是集裝箱嗎?

黃履莊真是個全才。

朱克臧補充道:“大明可以把匣缽做成一個四四方方的大鐵盒子,並給它做成統一的標準樣式,朕管它叫集裝箱。”

“這樣的話,就可以在碼頭對貨物進行分類裝卸,將發往同一個地方的貨物裝在一個集裝箱裏,然後用一些起重機,通過移動這些裝好貨物的集裝箱到船上堆疊起來。”….“這些集裝箱的四角都可以設計出卡扣,上下左右堆疊起來可以互相扣住,這樣不但能夠擺放得更整齊,更牢固,裝得更多,也大量節省了在船上擺放貨物的時間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