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國內最精銳的軍隊都抽掉了過去,結果一戰全部消亡,這讓奧斯曼軍隊元氣大傷,隻能采取被動防守,同時從北非和歐洲抽調兵力,力保小亞細亞的安全,然而華軍從來不會從一個方向發起進攻,歐洲四個騎兵軍在停戰後無事可做,這次恰好有了用武之地。
他們先吞並了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克裏米亞汗國,隨後由向南進攻,一直打到多瑙河畔,逼得奧斯曼軍隊不得不停止從歐洲調兵,可是情況仍舊沒有好轉。公元1639年黃帝紀元4337年十月初二,華軍大西洋艦隊進入地中海作戰,並很快配合孫可望率領的一個軍在北非最重要的亞曆山大港登陸,並很快控製了整個埃及和昔蘭尼加地區,切斷了奧斯曼本土與北非的聯係。
十月初九,大西洋艦隊與奧斯曼地中海艦隊在克裏特島西南海域交戰,這次海戰的結果不言而喻,已經增加到三艘的東海級鐵甲艦打得奧斯曼海軍望風而逃,折損超過四分之三。
經此一役,華軍並徹底掌控了愛琴海的製海權,將軍艦性能落後的奧斯曼艦隊殘部堵在黑海裏苟延殘喘,而周圍的克裏特島、羅德島、塞浦路斯島等各處島嶼相繼易手。孫可望在站穩腳跟之後,沒有率軍橫掃北非,而是越過西奈半島攻向巴勒斯坦地區,一舉占領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配合著已經完全吞並阿拉伯半島的三個守備軍向北進攻,與張鼐的大軍彙合在幼發拉底河畔的卡爾巴拉。
這次華軍乃是傾巢出動,根本不是奧斯曼軍隊所能抵擋的,很快借助華軍的海上運輸,伊斯蘭複國軍在勒潘多登陸,踏上了朱聿鍵所許諾的那片土地。有華軍的大力支援,巴爾幹地區被迅速吞並,一個馬守應組建的聖教國在巴爾幹地區建立起來,他成為了第一任蘇丹。
因為同是遜尼派,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百姓都被移民到此處,加入到了聖教國的行列,讓馬守應麾下的實力大大擴充,至於原本住在這裏的白人則都被驅趕到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境內去了。
黃帝紀元4337年的最後一天,華軍利用重炮轟開了伊斯坦布爾的城牆,這座千年屹立不倒,隻被奧斯曼帝國攻陷過一次的大城再次陷落,奧斯曼帝國所有高層全部被處死,黑海中的那支小艦隊也被通過達達尼爾海峽的華夏艦隊殲滅,奧斯曼帝國的殘餘勢力隻剩下了北非的那一點,而那裏沒有工業和製造技術,武器得不到補充,覆亡也隻是早晚的事情了。
三天之後這個消息就傳到了國內,百姓們又是一陣歡欣鼓舞,趁著春節好好慶賀了一番。華軍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消滅了一個占地三百萬平方公裏的大帝國,這樣震撼的消息讓還有些躊躇的滿清政府當即答應了八賢王的條件,所有清軍放下武器,接受華軍的監視和調運。
朱聿鍵的解決方法也非常簡單,所有願意跟隨滿族離開的蒙古族人一同前往原波蘭領土定居,作為大明帝國新的藩屬國,武器也由大明帝國提供。綠營全部被解散,人員被送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西伯利亞北方各地駐守,不過依照朱聿鍵一直以來的仁慈,他們可以帶上家屬和國家贈送的生活物資與日本女奴,在那裏安家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