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在大名府是沒什麼親人了,所謂的錦衣夜行也不過是他事隔數年才回到故鄉的一句感慨而已,其實縱然衣錦還鄉,若是故鄉親舊一概不在了,兒童相見不相識,這錦衣還不是隻能穿給自己看?
祭過了盧俊義夫婦,燕青收拾心情,這才來到大名府留守司,將自己攜來的幾人領到高強麵前:“衙內,小人接到衙內的飛鴿傳書,說道北方須用水軍,恰好結識得這幾位豪傑,水上功夫煞是了得,便即攜來薦給衙內。”
那幾人報了姓名,內中兩個卻是高強的“熟人”:其中一個乃是鄱陽人葉春,善造大小船隻,他聽說杭州應奉局船隊的船隻高大如樓宇,能遠航海外萬裏,於是慕名前往參觀。逢著燕青一席談,深覺此人雖然不大了解海船和內河船的區別,但確實是個難得的好船工,尤其是在造船生產管理方麵很有一手,於是留他在應奉局研習造船法。此次高強要練水軍,造船和改造民船就是頭等要事,因此將他帶來。
高強記得這人,乃是因為此人在水滸傳中也曾出場,進獻海鰍船圖,高俅征梁山時依樣打造,卻被梁山軍設計,將大船盡數奪了去。這一段按照後來人的考證,其實是套用了楊麼起義時的戰例。不過戰敗並非說兵器就一定不好,這葉春想到用輪漿驅動,可以說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端,算是一個人才。
第二位幹脆就是水滸中梁山好漢的一員,混江龍李俊是也。看到他,高強才想起來,原書當中,有這一派是因為宋江充軍到江州,結識了一群好漢,後來江州劫法場,這一撥人都跟著上了梁山,計有李俊、張順、穆弘、穆春等人。隻是在高強手上,宋江壓根就沒機會上江州去鬧這一遭,於是這一幫人自然也沒有進入高強的視線,誰曉得顛倒又在這裏遇上。
一問端詳,李俊頗有些開不了口,還是燕青說的明白。原來這人能和燕青結識,說起來還是有些高強的蝴蝶效應在裏麵。當初高強夜走青州,幫了知府慕容彥達一個大忙,這位知府感恩圖報,大力舉薦高強擔任了青州知府。
那麼他自己上哪去了呢?那時江州知府是蔡京的族人,人稱蔡九知府,這蔡九另有高就,慕容彥達就看上了江州這個魚米之鄉,使了銀錢活動到這裏,依舊作他的知府。他本是貪官,江州碼頭又是個熱鬧去處,來往船隻多如過江之鯽,隻道今番可以大發一筆,誰知幾個月下來,收益遠遠沒有他想象中那麼多。一查就裏,才知道有許多運送大宗貨物的船隻都是應奉局屬下,或者是打著殿前司禁軍轉運的旗號,地方上插不了手,刮不到油水。
要說慕容彥達雖然做官手腳不幹淨,頭腦卻是好用的,當時就覺得這中間有些問題,焉得這許多船隻和貨物都是應奉局和殿前司轉運的?礙著高強的麵子,他不好橫插一手,暗地裏卻修書給杭州的燕青,要求他將應奉局的船隻和貨物報備一下,說是免得有人混水摸魚。
燕青曉得這是他做官要錢的手段,也不為己甚,差人拿了一筆錢和一份貨單送過去安撫。慕容彥達接了錢,心中滿意,將名單隨手丟給手下人,壓根也沒當回事。不想那些手下中卻有些呆子,真個就按著這名單去查驗來往貨物和船隻,一查還就真查出了名堂:當真有人打著應奉局的旗號來往江上!
“這不用說,便是李大哥咯?”高強聽到這裏已然明白,李俊是什麼人?江州一帶吃水上飯的,都得看他的臉色,人家有外號給你叫哩,混江龍啊,混的就是大江這條道。
李俊趕著賠了兩個不是,高強一笑作罷:“值得什麼,又不少了我應奉局一文,李大哥腦子動的快,這麼一來,各地官吏行會便都不好對李大哥伸手了。”
燕青笑道:“正是如此,我當初接信時,也沒放在心上,這等事交給官府處理就是。不料李大哥卻是手眼通天的,聽說官府察覺了他的勾當,立時將這些營生都停了,還央著一個與我應奉局有些來往的商賈,將他薦到我這裏來,說是索性拜了應奉局的碼頭,看看能不能光明正大用咱們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