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遇到困難時要想“沒關係,一定會有辦法的”
從獨自離開家鄉到現在,中村恒子老師克服了太多的困難和考驗,一步步堅強、坦然地走過來。
我(奧田弘美)長期受到老師教導,在這一章,我將從我的角度,講述自己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東西。
我之所以能像老師一樣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實際上也得益於老師給我提供了這個機會。
和老師初次相遇,是在奈良縣的一家精神病醫院。我至今依舊清晰地記得,當時老師正坐在醫務室的椅子上和幾個男醫生交談的情形。
那時候,我正處在煩惱中。我努力想成為一名從事臨終關懷的醫生,那時很少有人從事這種工作,但剛好趕上懷孕,我不得不辭掉工作。在家裏辛苦地養育孩子,又麵臨著家庭問題,作為醫生該怎麼工作,如何生活下去?就這樣一邊感到沮喪,一邊到精神醫院設立的老人保健中心做兼職醫生。
有一天,恒子老師突然問我:“奧田醫生,你願不願意成為精神科醫生?我覺得你很適合做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我?可以嗎?”
“沒關係,你很適合。如果你是邊帶孩子邊當醫生,那精神科醫生比較好。這個崗位可以發揮你的生活經驗。我跟院長說一聲,讓你過來。”
就這樣,老師跟院長打了招呼,我便轉為了精神科醫生。此後就跟著老師學習,一直追隨她的身影。
前麵已經提到了恒子老師的故事,她的人生真可謂波折不斷。
在戰中和戰後大家都不寬裕的年代,她一個人堅持忍耐,克服了多少苦難才成為一名醫生;結婚之後雖然遇到一係列家庭問題,但忙得連煩惱的時間都沒有……
聽老師講述過往的故事,就像看電影一樣,頗具戲劇性,讓人興致勃勃。在她的鼓舞下,我內心也產生了勇氣,覺得“我的煩惱微不足道,我還得加倍努力”。
“因為所有的問題,我都可以解決。”
與老師交流後,我第一次產生“自己的煩惱沒什麼大不了”“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坷”的感覺,以及感到微妙的安心。
“總之,隻要活著,人生總會有辦法的。能吃飽,能睡好,有一份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沒問題。即使有什麼不順心,也不要太在意。”
從老師的這些話語中,我發現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產生分歧,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以及感覺煩惱、憂愁的時候,這些時間是多麼浪費,多麼可惜。
也許正是由於我們生活在如今這個時代,才執著於“沒有煩惱的事情”;想得太多,反而放大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懼。
現在,每當我處於人生困境感到悲觀時,就會告訴自己:“沒關係,一切都會過去。”然後就會不可思議地產生一股莫名的勇氣,讓自己可以“繼續努力”。
隻要活著,人生總會有辦法的。能吃飽,能睡好,有一份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沒問題。
33 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衝突、壓力就會減少
恒子老師是一個欲望很低的人。
她總是穿著得體的衣服,從來沒有拎過昂貴的包,佩戴過奢華的飾品。
她既不追求美食,也沒有購物的欲望。
除了對金錢、物質沒有欲望,在她近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過什麼名譽和地位。
“每天努力地生活,拚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於出人頭地、享受奢侈人生之類的,完全沒有時間考慮。”她這樣自嘲地回顧自己的人生。老師幾乎不追求基本生活以外的任何東西。
“每天要更快樂,更充實!”
“要過上更加舒適的生活!”
“要進一步提升職業技能,更加積極活躍!”
現代社會的主流想法完全受到歐美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我們在無意中被這些“更加如何”的觀點所煽動。
當我們想要“更加如何”時,就會對生活感到不滿,覺得“這樣下去可以嗎”,因此便會陷入不安之中。
比如自己和同事相比,和朋友相比,和其他人相比,發現“自己還沒有的東西”,就覺得“自己還不行”,因此產生自我厭惡,心生憂鬱。或者“由於某些原因,自己總是不順”,於是就開始埋怨他人,焦慮氣憤。
這樣的話,對現在人際關係或工作的不滿就會增加,壓力也會不斷積聚。
總是陷入這樣的模式,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人有很多。當然,這樣的人也包括我自己。
不可思議的是,恒子老師從不和人比較。在單位,當比她年輕的醫生步入更高的職位時,她完全不在意。別人比自己待遇好,比自己活躍,她也不會感到不滿。
“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這種想法始終貫徹她的人生。在同一個單位連續工作幾十年,老師從來沒有和別人發生過衝突,也沒有卷入人際關係的麻煩中。
她絕不是對別人冷淡的人,而是別人需要她就幫忙,被拜托的話她就幫忙。
老師很少邀請別人去玩,也基本上不多管閑事,在和我的長期交往中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誰有煩惱找她傾訴,她絕對會不惜時間認真傾聽。她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給人帶去溫暖和愛。
正因為能做到這些,所以無論是人際關係、工作還是生活,她總能知足常樂。
在她看來,“隻要自己和家人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就很滿意。
人到底需要什麼?恒子老師的經曆告訴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實踐他人的人生,我們不需要追尋別人的腳步。
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實踐他人的人生,我們不需要追尋別人的腳步。
34 人際關係的秘密在於“距離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
無論在職場還是在谘詢室中,恒子老師都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
如果你問她“有沒有令你感到厭煩的人”,她會認真地告訴你“我對人沒有好惡之分”。
或許正因如此,老師和身邊的人一直保持著和諧穩定的關係。
即使是她常年工作的單位,也沒有對她抱有敵意或與她對抗的人。
我在約二十家公司擔任員工的精神輔導醫師,每天都有人對我說“上司很難相處,無論如何也無法忍受”,或者“和某某同事性格合不來,每天見麵就心生抵觸”。
如果對同事產生討厭或者反感的情緒,每天在公司的壓力就會倍增,甚至有人因此身體不舒服。
越是對別人討厭、反感,這些情緒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態度上反映出來,進而傳達給對方。久而久之,你和對方的關係會越發緊張,甚至到一觸即發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哪怕隻是一點小事,也很容易激化矛盾。
我對人的好惡感較強,因此上述職場人的痛苦與煎熬,我非常理解。
那麼恒子老師是怎麼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