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著這個疑問去請教恒子老師,果然有所收獲。她認為,“人與人不能走得太近”。
對於和誰“變得更親密”或者和誰“進一步加深關係”,恒子老師並不積極,也不怎麼行動,因此在現實中她不會過於接近別人。
然而,她也不總是孤零零地一個人待著。對於仰慕她、願意接近她的人,她總是麵帶平和的微笑接納對方,與之快樂地交談。
由於保持一定的距離,她對別人既沒有過多的執著和期待,也沒有過度的警戒。
每個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
如果隻關注好的方麵和對方交往,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會相處得很愉快。
但若過於接近,就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此外,如果對別人索取太多,而最終未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難免會產生怒氣或失望的情緒。
老師充分了解這一點,因此和誰都保持絕佳的距離。
老師雖然就住在她的長子家隔壁,但沒有特殊情況她基本不會前去。
在老師看來,“結婚之後,就把兒子交給了兒媳婦,孫子當然也是由他們夫婦管教”。她將自己的生活與長子一家劃清“界限”;即使作為母親,她也不會貿然闖入孩子的空間。因此,恒子老師與兒媳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生活中常見的婆媳矛盾。
數十年來,恒子老師一直受到同事們的尊敬,其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越是對別人討厭、反感,這些情緒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態度上反映出來,進而傳達給對方。
35 孤獨不等於寂寞,接受孤獨的美妙,生活處處有樂趣
我們在上文談到“距離”的問題,那麼恒子老師在人際關係中絕佳的距離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她擁有一顆“不懼孤獨的心”。
在寫本書之前,我和老師聊了很多,她反複表達了一個觀念,“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在生活”。
她有兩個孩子,還有好幾個孫子,自己住的地方離兒子家很近,但是恒子老師常說自己“一個人”“孤獨”等。
正如她所言,恒子老師隻在每周日和兒子一家共度晚餐,平日裏不見麵也不打電話。
在她看來,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對恒子老師來說,孤獨是一種自然的狀態。
在和恒子老師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孤獨”的理解與老師截然不同。孤獨是壞事,是寂寞,是羞恥,是淒慘……總之在我頭腦中,孤獨隻有負麵意義。
因為老師認識“孤獨”的大前提是“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生活”,所以她即使一個人,也從未感到不安和恐懼,她認為這就是人生的本意。然而,包括我在內,生活在當下的很多人,非常害怕孤獨、厭惡孤獨。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感覺孤獨,人會努力與別人建立關係,並試圖“密不可分”。
由於不是出於本意的交往,結果隻是給自己增加壓力。
在職場上拚命地交朋友,下了班也要和其他人搞好關係,無論走到哪都離不開社交網絡……
由於過於害怕孤獨,就會迎合別人,或者對別人妥協,從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因為經常與人交往,人際關係中的糾葛與不滿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恒子老師的生活方式教會我“孤獨是一件好事”。
正因為老師建立了“一個人”的心理立場,所以她對別人便不會抱有強烈的願望或期待,別人的親疏遠近,她既不在意,也不生氣。
恒子老師“孤獨是一件好事”的立場,給周圍的人帶去了自由和歡樂,羨慕她的人越來越多。
因此,若想人際關係變好,就更應該珍惜一個人的時光。也許,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
由於過於害怕孤獨,就會迎合別人,或者對別人妥協,從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36 事情不會馬上有結果,焦慮的時候心裏不要七上八下,也不要思考過去和未來,而是珍惜當下
在工作的時候,總能聽到諸如“要努力”“要成長”之類的話,讓自己覺得“不比別人幹得好是不可以的”。
在心理門診,我每天會接待很多被壓力壓垮的人,這樣的情況我也經曆過,所以能感同身受。生完孩子後不久,我以每周兩天的狀態恢複工作,但好在隻占用了部分休息時間。那時候同齡的醫生要麼在期刊上發表文章,要麼留學。每每看到他們,我就備感焦慮。
就是在那時,我認識了恒子老師。對於我的苦惱,老師建議我“不要焦慮工作,先把孩子帶好,這肯定對長遠有益”。她接著說:“對患者來說,能接待他們的醫生很多;但對孩子而言,母親隻有一個。盡全力撫養孩子,是你的頭等大事。我曾想,要是我能多照顧一點孩子該多好,好在我一直努力守護孩子們的幸福,孩子們似乎也能理解我。”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孩子自然能學會獨立。所以,父母應盡可能地以孩子的幸福為中心,把自己的事業發展放在次要位置,全力為孩子創造幸福。”
恒子老師親切誠懇地告訴我這樣的道理。
工作順心,家庭和睦。如今一切看起來都圓滿的恒子老師,正是在人生的瞬間把握住了重要的事情,並在以後的人生中堅持下來,才收獲了幸福。
人生的結果,不會馬上顯現。但是在每個瞬間,都有必須珍惜的事情。對此,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恒子老師的人生經曆,就是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對患者來說,能接待他們的醫生很多;但對孩子而言,母親隻有一個。
故事6 送走丈夫後,即使上了年紀依然是被需要的“工作之神”
恒子老師製定的“在孩子的結婚儀式上,夫婦並肩而立致辭,就還是夫妻”的目標最終順利實現,她沒有和丈夫離婚。
“那時候丈夫上了年紀,酒量也減少了,說話做事都變得溫和。如果再讓他一個人過,確實有點可憐,而且辦理離婚手續十分麻煩,想想也就算了。”
就這樣,當兩個兒子都長大成人並結婚後,恒子老師依然從事著精神科醫生的工作。
年逾花甲的恒子老師,雖然再也不用為孩子的學費或家庭貸款等去工作,但單位總是不斷提出請求讓她工作。當她提出希望稍微減少工作量的時候,單位依然希望她不要減少。
就在那時,恒子老師離開了工作二十二年的醫院,轉到奈良縣吉野郡田舍町的一家精神病醫院,每周工作五天。
即便是周六,她也仍在工作。
有時要坐渡輪去很遠的淡路島醫院,或者去大阪的診所提供專業支持,恒子老師總是馬不停蹄地一周工作六天。
從那時開始,老師的心境從“為了生活而工作”變成了“在工作中享受快樂的時光”。
“我是從持續工作的狀態走過來的,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但是在家裏也沒事,工作的話還能和患者、同事邊工作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