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一個書生的故事(2 / 2)

我把玉簫的事情,和老太太一五一十的講述了一遍,我說這樣下去非得出事情,希望婆婆能給我解解惑。

老奶奶把手一伸:東西帶來了嗎?

當然帶來了,我趕緊把玉簫取出來,遞給老奶奶。

我夢遊這件事,肯定不是中了邪,否則昨晚砸鎖時,拿起泰山石不可能一點反應都沒有。

劉三魁跟我說的是,生了靈的物品,帶的都是使用之人強烈的記憶,我要想擺脫玉簫,首要要知道的,就是玉簫的主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而“婆婆”這一行當,最有名的本事,就是能夠以物辨人,無論你拿什麼東西給她,她都可以清楚的描述出,這東西的主人是什麼模樣,做過哪些事情,這也是我來找她的原因。

老奶奶把玉簫拿在手裏,另一隻手輕輕的在玉簫上撫摸。

她耷拉的眼皮,睜了開來,露出一條很小的縫隙,從縫隙中透出的眼睛,十分的空靈,而一般這個年紀的老人,眼睛早已渾濁。

我有一種感覺,老奶奶的視線,仿佛穿透了玉簫,穿透了時光,落在了不知幾百年前,玉簫主人的身上。

老奶奶撫摸著玉簫很久,久到要不是她眼皮沒有重新合上,都要以為她已經睡著了。

就在我忍不住要開口詢問老奶奶看到了什麼時,她終於開了口。

“是個樣貌俊秀的書生。”

這肯定是在形容玉簫的主人,我立即打起精神,準備聽下文。

老奶奶慢慢的講起了故事,他口中的這個書生,出生在貧困人家,原本應該是和父輩一樣,下鄉務農的命運。

好在他有抱負,從小給鄉裏的福坤打零工,用賺到的銅錢,買來教書先生上課時旁聽的權利。

別看是旁聽,他記憶非凡,又十分勤奮,成績比其他學生,要好上一大截。

先生喜歡這個孩子,收了他,讓他成為真正的書生。

書生成年後,參加鄉試,拔得頭籌,有了舉人身份,同年,他約上附近鄉裏的舉人,一同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鄉下小生,初來京城,被京城的繁茂所吸引,奈何口袋無錢,不知如何是好。

好在京城的店家、貴族們,都喜好結交舉人,希望有朝一日受過自己恩惠的舉人高中,能夠記住自己曾慷慨解囊。

看中書生的,是一家青樓的老板。

古時候的人去青樓,可不像現在被粗俗的認為是逛窯子,尤其是文人雅士進青樓,講究的是風花雪月。

青樓的老板,看中了書生的才華,請他在青樓免費吃住,甚至是樓裏的姑娘,都隨便挑選。

當然,書生沒有沉迷風流之事,而是身在百花中,片葉不沾身,每日秉燭夜讀,刻苦鑽研書本,想要考取功名。

讀書是很累的,書生在閑暇之時,最愛的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青樓的角落裏,喝三兩清酒,聽樓上的姑娘吹.簫。

他愛書,更愛樂,他隻覺樓上屏風後傳來的簫聲,溫柔的如春風拂麵。